来源时间为:2020-08-13
“丹心化着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38年来,他扎根贫瘠的土地,守着简单的校舍,划着小船打着赤脚来教书。本着对事业的痴心,对学生的爱心,对工作的热心,对未来的信心,他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执着教书,誓要为乡村教育坚守到底。
——题记
他,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船夫”,教师和船夫这两个原本毫无关联的职业,却在他身上共存了38年。
一叶扁舟载梦想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彭新镇公山村位于石山口水库上游,四面环山,水库多条支流贯穿而过,滋润着大片稻田,养育着库区百姓。
水库伸出的“触角”把村子隔成了东西两部分。水面宽约500米,隔着河就可以看见对面的那所教学点——公山教学点。村子南边的孩子要到水库对岸的教学点上学,如果绕水步行到学校,就要多走1个多小时的田间小路,横渡水库是最快捷的方式。
李化勇的家在石山口水库边,与学校隔河相望。为了节省时间,从李化勇的父亲开始,他们就划着小木船去学校。李化勇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也接过了他的船桨。
由于村中年轻劳动力基本外出打工了,上学的孩子中很多都是留守儿童,家长很难按时接送孩子。每逢雨季,一些孩子上学都是望“湖”兴叹。
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业,减轻家长们的负担,最开始,李化勇用村里给他买的大铁船接送附近40多名学生。铁船没能坚持一年,李化勇又换成木船,常检查常修理。每次摆渡时,李老师都是先把船牢牢地固定在岸边,把孩子一个个抱上船,等孩子都上船后,他再跳上船,摇着桨,将船掉头,远离渡口……这样的场景,李化勇每天都要在石山口水库重复上演。
小船划破了8艘,乘坐过李化勇小船的孩子们一个个离开学校,离开家乡,走向人生更广阔的舞台。
一份执着守乡村
李化勇的父亲是一位老乡村教师,当身边人都纷纷选择更好的发展时,当时20岁的他义无反顾跟随父亲的脚步,从事起教育事业。
1981年3月,李化勇参加教育工作后,屡次放弃离乡进城的调动机会,坚守这个简陋的小学。“是教育的魅力和责任感让我坚持了下来。”李化勇回忆,1981年参加工作时,当时可以去工厂,一个月工资是37.5元,老师的工资是6元。父亲认为兄弟几个必须要有一个人继承他的事业当老师,李化勇打算试试看,没想到一试就喜欢上了当老师,一当就是一辈子。
李化勇所在的教学点有三个年级,两个教学班,十几名学生,实行复式教学。但因为贫困偏远,公山教学点很难留住老师,很多时候,李化勇是这所偏远山区小学唯一的教师,他既是校长、班主任,又是后勤人员、保育员。
复式班的课堂上,李化勇先让二年级的学生读书、做练习,再拿起课本给一年级的学生讲解课文;然后再让一年级的学生读书、写字,又开始为二年级学生解答疑难,讲授知识。每节课,李老师就这样穿插着“复式”教学,兢兢业业、有条不紊,连课程表上的体育、音乐、美术,一节也不落下。
“复式班教学,一定要提前备好课,备教材、备学生,时间要安排紧凑,组织好课堂教学是关键。”一心想把孩子教好的李化勇,自学教育教学理论,善学善思,努力从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他潜心研究复式教学的方法,他申请的县级课题《一、二年级复式教学方法初探》已结题,后来他又申请了省级教研课题《农村教学点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他的复式课堂教学方法在全县得到推广。他画得一手好画,写得一手好字,笛子吹得悠扬动听,孩子们都称他为“超人老师”。尽管教学点的条件很艰苦,李化勇的语文课多次获得全镇教学评比第一名。村民都笑称他是导师,学生个个都是研究生。
“李老师多年一个人负责整个教学点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做得非常好,我们也多次征求他的意见,想把他调到条件较好的学校任教,他都不愿意,我们同行都很佩服他的坚守精神。”彭新镇中心校校长提起他,总是内心充满感激和钦佩。
一片真情系学子
彭新镇是劳务输出大镇,90%的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孩子们远离父母、缺少关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李化勇最关注的。
公山小学一年级学生王雯,父亲因意外离世,妈妈改嫁他乡。李化勇尽可能在生活上给予关心照顾,帮助孩子就医并给予资金帮扶500元,同时还联系郑州罗山商会捐款2000元,联系郑州爱德教育到他家进行捐款捐物等。
有些留守儿童性格倔强不好管理,李化勇常常换位思考和他们谈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后,他对孩子少了苛求多了宽容,少了埋怨多了理解,少了责备多了关爱,并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
平时,李化勇的桌子上总是整齐地摆放着学生的作业本,作业本上的名字都是统一由李化勇书写的。书架上摆放的注音读物是一些爱心组织捐赠的,为了保证孩子能有效利用和吸收这些资源,李化勇为每册书都编注了序号,并作为校本教材组织学生学习阅读。
有一次上课,学生李波突然面色苍白,直冒冷汗,晕倒在地。李化勇急忙找人看护着其他学生,自己背起学生直奔几里外的诊所。平时,他的办公桌抽屉里,除了办公用品,还放有体温表、感冒药等,学生在校有了感冒发烧,他都能及时给学生处理后再送到诊所、医院。
李化勇的妻子没有工作,一家人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活,但李化勇依然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部分钱来资助留守儿童、贫困学生。这些年来,他帮扶的留守儿童近百人次。每学期初都要整理留守儿童档案,建立家庭联系卡,让学生从关爱中寻求前进的力量。
多年来,由于学校教师紧张,李化勇常常有病也要扛着。曾经为了不耽误新学期工作,还在住院的他坚持要出院,仅定期从医院取中药治疗。不少人劝他好好休养一段,李化勇则说:“白天和学生在一起,心情和精神都很好。”用他妻子的话说,他要是离开了学校,恐怕更严重。“孩子们就是他失眠的解药”。
“和孩子们融在一起,我就会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就会忘记痛苦、乐在其中。”可爱的学生是李化勇不竭的精神动力。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30多年来,他坚守在这一个小小的教学点,义务摆渡护送学生,克服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孤独与寂寞,可为了这份热爱并忠诚的教育事业,他从不后悔。
李化勇的感人事迹也渐渐在当地流传开来,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等各大媒体相继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近年来,他多次荣获全国模范教师、2019年最美教师、出彩河南人、河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2016年教师节期间,在北京参加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会和教师节座谈会;2019年国庆节,他作为河南教育系统的优秀代表应邀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
面对成绩和荣誉,李化勇并没有满足和止步。当问及准备在公山小学坚守到何时,今年已经年近六旬的李化勇不假思索地回答:“只要身体不垮,我就要为乡村教育坚守到底。”
文章来源于:http://xiaoxue.ljyz.com.cn 小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