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小学网 > 綦江区 > 正文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綦江

日期:2023/8/17 22:31:54 浏览:

力。构建一体化现代城市治理机制,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深化大城细管、大城众管、大城智管,共同加强城市运行安全保障。

(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推动巴渝村寨保护性开发。推动电力、通信、供水、燃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持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支持发展区域教育联合体和卫生健康共同体,完善农村养老、托育服务体系,通过联合购买、创作等方式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厕所粪污为重点,持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提高到100%。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建设一批绿色示范村庄。有序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围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目标,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建立完善支持乡村振兴配套政策体系,推动乡村走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

(三)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

支持建设市级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加强改革授权、项目牵引、政策集成,围绕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产业协同发展等重点领域联合开展试验示范。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全面推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三变”改革试点、“三社”融合。健全科教文卫体等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引导外出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兴业。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创新开发适合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经营的农业领域。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提高东溪、打通、丛林、永新等中心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煤炭落后产能退出区域转型发展,打造联接城乡的重要平台。规范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支点。

七、强化生态环境联防共治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生态网络共建和环境联控,加快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共筑大娄山生态屏障。

(一)推动生态共建共保。

加强区域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协同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全面推行林长制,严格限制天然林采伐,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深化落实河长制,严控綦江河周边开发建设,强化綦江河主干水系河库岸植被保护,实施河道清淤疏浚工程,严格入库入河水质管理,打造水美、岸美、山环水绕的绿色生态水网。实施一批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落实长江上游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加强关闭矿山地质灾害和生态破坏风险防控,推动关闭煤矿矿井水治理。

(二)加强污染协同治理。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污染预警、监测、处置联动机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推进綦江河、蒲河、扶欢河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开展联合巡河,推动毗邻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共建共享,完善饮用水水源地风险联合防控体系。加强土壤污染及固废危废协同治理,统筹规划建设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设施、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协同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推动镇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深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国家级示范县建设,共建一体化垃圾分类回收网络。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协同推进污染防治监测能力提升,共同预防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三)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

紧扣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实施能源、水资源消耗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动高耗能企业节能减排,严控新增高耗能、高排放产能,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开展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示范。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引导绿色出行,促进绿色消费。支持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试验示范。

(四)加强环境影响评价。

密切跟踪规划实施对生态系统和环境、群众健康产生的影响,重点对资源利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可能产生的不良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监测评估。对纳入规划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依法履行环评程序,严格土地、环保准入,合理开展项目选址或线路走向设计。完善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把环境影响问题作为规划评估的重要内容,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优化规划实施的重要依据。

八、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共享教育文化体育资源。

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优质学校跨区域对接帮扶、校长和教师交流合作机制,联合开展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和优质学校建设,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支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机构开展合作办学,支持市内相关高校在两地建设分校或分院,鼓励发展筹建民办职业院校,提升重庆市医科学校、綦江和万盛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水平。联合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创建国家产教融合发展示范区。

共建文化体育强区。积极参与“书香成渝”全民阅读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合作共享,共同开展文艺创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挖掘“三线”、矿山、僚人等文化资源,加强农民版画、永城吹打、金桥吹打、更古红苗芦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共同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建设重庆红军长征纪念馆。大力倡导全民健身,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公园、社区体育场地等体育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创建全国全民健身模范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深化国家羽毛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和重庆市残疾人训练基地建设,建设一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支持共同申办国际、国家级和市级体育赛事,打响“黑山谷杯”国际羽毛球挑战赛等赛事品牌。

(二)推动公共卫生和医疗养老合作。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精神卫生、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探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常态机制,构建一体联动的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推动“三甲”医院创建,推进特色专科医院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健全成熟定型的分级诊疗制度。壮大渝南黔北医疗联盟,实行医师执业“区域注册”和多点执业备案管理制度,加强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异地交流。建立区域人口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统筹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促进医养融合,鼓励养老设施跨区域共建,支持民营养老机构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创新试点。

(三)完善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人力资源高效配置。建设新职业培训示范基地,联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创建市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平台。深化劳务协作,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同,畅通劳动力就业渠道,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成立区域公共创业服务联盟,联合举办创业大赛,打造公共创业服务品牌。制定统一的社会保障服务指南,在社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批便利化措施。探索构建跨区域救助信息共享和核查联动机制,实施异地施救。

(四)健全社会治理联动机制。

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行动,建立健全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联动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强化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重大灾害事件预防处理和紧急救援联动机制,打造“半小时应急救援圈”。加强交界地带管理联动,建立重大工程项目选址协商制度。

九、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合作

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高水平参与区域合作,努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好重庆“南大门”。

(一)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稳步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建设,研究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綦江—万盛至北部湾)班列,完善物流、口岸等功能,积极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加强通关便利化合作,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积极对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深化与东盟国家投资贸易合作,建设中新数字经济产业园,扩大农产品、矿产、机电等进出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康养运动、数字服务等服务贸易,发展特色加工贸易,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支持举办体育、康养旅游等国际性展会和论坛。

(二)主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重庆主城都市区建设。

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任务,加强与重庆主城都市区其他区、川南地区战略合作,形成与发挥支点城市功能作用相适应的区域合作新机制。加快融入成渝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承接创新孵化成果,围绕成渝两地主导产业主动强化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元器件、汽摩零部件等配套能力,努力打造产业链上最具竞争力的环节。加强农业、商贸、物流、旅游等领域合作,高水平参与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国际消费目的地、国际货运中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鼓励以建立分院、合作办医、远程医疗等方式共享成渝两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鼓励与江津、永川、自贡、泸州等地区建立常态化协同发展机制,参与共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川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三)加快建设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

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等为重点,加快与黔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动毗邻地区共同融入重庆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围绕产业协作共兴,探索共建产业园区,联手打造现代装备制造、矿产资源加工、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和能源保障基地。培育区域旅游品牌,打造国际生态康养度假旅游大环线、川渝黔红色文化研学旅一体精品旅游线路,构建无障碍旅游市场,建设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推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和公交“一卡通”,推进户籍便利化迁移和居住证互认互通、社会保险协同认证、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公积金互认互贷等,提高就业、看病、上学、落户等生产生活便捷度。

(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xiaoxue.ljyz.com.cn 小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