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早上,陵水黎族自治县隆广镇广坡村的小辉早早就穿着校服在家门口等待。10时许,一辆黑色的车缓缓停靠在小辉家门口,车未停稳,小辉就迫不及待地站在车门前迎接前来为他“送教上门”的老师。
小辉患有多动症,从小就没有言语能力,还伴有智力障碍,病情让他无法像其他适龄孩子一样入校就读。为了让小辉也能接受教育,2019年开始,隆广中心小学的几位老师每周都会来到小辉家为他“送教上门”。
爱跑,是邓少君对小辉的第一印象。邓少君还清楚地记得初次见到小辉时的情景:不穿鞋子,光着脚绕着院子跑,屁股才刚沾椅子,下一秒又站起来,一节课坐下来的时间屈指可数。虽然事先做了功课,但小辉的情况还是出乎邓少君的意料。
虽然有困难,但邓少君并没有放弃。“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耐心地教导他。”邓少君说,每次上课时她会带一些零食,当小辉表现好就会奖励他,慢慢地,两个人心越来越近,邓少君也开始能“听懂”小辉说的话。“哒哒哒”轻快急促的跺脚声代表小辉很高兴,而不开心时,他就会发出力度稍大声音沉重的“咚咚咚”声。
之后,她又不断向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请教,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案例,不断进行优化修改,并根据小辉的情况为他量身定制了符合他身心健康的辅导计划,现在,小辉坐在凳子上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以前穿衣服都要我们帮忙,现在他都可以帮我去小卖部买东西了。”小辉的妈妈笑着说。
在陵水,像小辉这样接受“送教上门”的孩子还有63个。近年来,在陵水县融合教育资源与指导中心的牵头下,该县针对重度残疾学生居住分散,许多住在偏远乡村的问题,发挥普通学校属地就近的特点,建立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支撑指导,普通教育学校共同参与的多元化送教模式。
“每年我们都会对各乡镇学校的老师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教学。”陵水县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潘香妃说,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划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派出2名老师负责1个乡镇内“送教上门”服务的指导工作,除了对乡镇普通老师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中培训,更多的时候,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会针对各个乡镇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对一”答疑。
“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需要我们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潘香妃说,此外,针对身体有缺陷的孩子,送教上门时,除了有专门的老师,还会有医生随行,帮助学生进行康复训练。
“根据孩子自身情况,除了送教上门,还有不少孩子在普通学校进行随班就读或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学习。”潘香妃还介绍,为了更好地让孩子接受教育,目前陵水已在15个普通学校设立资源教室,下一步在为老师进行培训后将正式启用。
记者走进隆广镇中心小学的资源教室,只见这里干净整洁,配备了康复训练、智力训练、听力训练等器材。隆广镇中心小学校长杜建君介绍,通过资源教室的设立,将推动随班就读课堂融合,进一步为特殊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敞明亮、资源丰富、装备齐全、关爱至上”的良好育人环境。
短评
拨亮特殊教育这盏“明灯”
人们常说,教育是三更的灯火、五更的鸡鸣。这个充满生活体验感的譬喻,说出了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未来的希望源于今天的教育。
对身患残疾的孩子来说,教育的意义尤为特殊。如何让他们接受有质量的教育并快乐地成长、成才,也是相关家庭最操心、最犯愁的事情。作为“燃灯者”,教师们坚持为重度残疾孩子“送教上门”,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也有助于相关家庭减轻负担,燃旺生活的希望。这样的努力与付出,坚守与奉献,令人肃然起敬。
公平教育之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持续拨亮特殊教育这盏“明灯”,照亮“特殊儿童”的未来之路,既需要“燃灯者”坚守、奉献,也需要全社会给力、支持。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师资培养,等等,才能不断地解决因城乡、区域等因素差异造成的不平衡问题,从而让公平教育的阳光照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为他们的人生出彩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