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祖关小学校长贾兴丽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祖关小学创办于1949年9月,是一所农村山区完全小学,学校位于美丽的吊罗山脚下的革命老区,距离陵水县城25公里。学校辖区为黎族聚居地,共有10个自然村,1000多人口。近年来,在海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引领下,陵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落实国家和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把“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变为“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把“下不去”变为“下得去”。为切实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让教师能到农村学校任教,对于农村完小和教学点实行“三个倾斜”,即从政策上,教师补充上、编制核算上给予倾斜支持。按1:1.7的班师比,我校应配教师仅10名,但结合我校地处边远、办学规模和教学需要等情况,县教科局安排12名教师在我校任教,并利用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先后面向全国招聘特岗教师6名,通过学科对口交流轮岗从调入教师1名,确保了我校开足开齐课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二是把“留不住”变为“留得住”。作为基层边远山区学校,我们最愁老师下去了留不住,干一段时间就走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上级的支持下,我们“四招齐下”:
第一招是加大投入,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做到环境留人。近几年来,县政府先后投入600万元改造学校办学条件与环境,为我校教师配备办公电脑,做到人手一台。配备打印机、办公桌、档案柜等办公设备,在教师办公室、会议室安装空调,给各个教室安装窗帘、电风扇。学校所有设施与县城学校几无差异。在办学经费方面,县政府连续两年给我校增加零星维修和校园文化两项经费年均35万元。今年县财政按生均450元的标准增设义务教育阶段专项业务费,成为了“小学校”的“大收入”。
第二招是提高教师生活补助,建设教师周转房和小厨房,做到待遇留人。我校教师享受省定对边远艰苦乡村学校教师每月发放人均400元的生活补助政策。县级财政为学校建设6间共280平方米的周转楼,确保教师安居乐教;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解决教师洗澡难的问题;实施“小厨房”计划,为教师建设60平米小厨房,投入1万元配置厨具和冰箱;同时开辟小菜园,栽瓜种菜自给自足,为教师吃饭做菜提供便利,解决吃得好的问题,让教师暖胃暖心;实施学校信息化工程,既共享了优质教育资源,也让教师通过网络连通外面的世界,信息不再闭塞,生活也更丰富多彩。
第三招是创新机制,实现制度留人。海南省于2016年全面铺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提高乡村学校教师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目前我校一级教师指标,在全县教师编制相对超编的情况下,按提高5%比例测算。此外,省县两级政府落实国务院和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要求,对从教20年以上、30年以上的乡村教师颁发荣誉证书。我校唐天培老师在乡村学校从教满20年,受到县政府表彰,获得此项殊荣。
第四招是关心老师,感情留人。县政府、县教科局党委、县教育工会领导将温暖送到最基层,鼓励我校教师安心扎根农村,为农村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佳节,我校领导走访慰问教职工,和他们谈心谈话,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及时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祖关小学这个小家庭更加美好祥和。
我校还特别注重解决年轻教师的情感与婚姻问题,局领导和学校领导积极当“红娘”和“月老”,采取各种方法帮助教师实现美好姻缘。我校女教师陈艺方嫁给了一个本地帅小伙,生了一个胖娃娃;我校教师曾皎玉和张尚位已进入热恋状态,即将迈入婚姻殿堂。
三是把“教不好”变为“教得好”。我校教师积极参加“海南省边远乡村教学点小学教师培训计划”项目,全校教师全年接受省内培训10人次,县内培训53人次。通过语文新教材专项培训、每日课前童诗诵读、每日体育游戏、每日乡村音乐演唱、手把手指导制作ppT等一系列符合乡村教师教学技能提高需求的课程,让乡村教师收获颇丰,迅速成长。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我校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各年级教学成绩显著提高,教师们利用各人专长,开设黎族民歌、民族舞、黎锦编织等民族特色课程,各类文体活动日益活跃,学生们快乐成长。我校学生参加陵水县教科局举办的“七巧板”比赛,破天荒荣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