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10-11
编者按这个秋天,亳州市的田间地头、校内劳动基地多了一抹生动鲜活的色彩:一群群中小学生拿起农具,收萝卜、掰玉米、摘菊花......体验秋收的辛苦和快乐,在真干实收中接受劳动教育,明白人生之路就是一条不断奋进的劳动之路。
亳州市教育系统重视劳动教育,各中小学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依托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在各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培育校园劳动文化,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帮助他们提高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为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走入田间地头深耕文化沃土
秋高气爽,亳州市第三小学的“农乐园”劳动实践基地热闹非凡,学生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一垄垄圆润的萝卜在金秋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水灵,这都是学生们亲手种植的果实。为了体验丰收的喜悦,学生们纷纷拿起农具,分工合作,有的拔萝卜,有的清理泥土,有的搬运......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哼唱儿歌《拔萝卜》,歌声此起彼伏,劳动现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
收的萝卜被小心翼翼地堆放在一起,形成了一座座小山。看着眼前的劳动成果,学生们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的笑容。他们纷纷拍照留念,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
收完萝卜后,学生们还参加了丰富多彩的“手拼+智力”活动。有的进行萝卜花雕刻比赛,有的制作萝卜拼盘,有的唱响《拔萝卜》儿歌......共同体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劳动乐趣。
除了常规的劳动教育,亳州市各中小学校立足药都的地方人文特色,充分挖掘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把中医药文化、“非遗”文化、“药都”农耕文化等纳入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弘扬劳动精神,传承劳动文化。
亳菊是亳州市的中药特产,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参加劳动教育后,亳州市第十二中学五(2)班学生吴雲飞说:“我是一个小药农,我喜爱老家的菊花。每当采摘时节,我像寻宝的猎人,不停地搜寻着较大的菊花,然后小心翼翼剪下后放入篮子中。”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在谯城区汤陵小学劳动基地,该校劳动教育指导教师袁云明结合本地药材白芍的生长习性,向学生们介绍不同种类药材的施肥常识,如白芍属于根茎类植物,应该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而且,在幼苗时期还要多注意除草等其他田间管理,确保农作物更好地生长。
“老师,看,快看,我挖出了一个大红薯!”亳州市拂晓中心小学学生卢天佑大声地向老师报喜。在该校农作物种植基地举行的“红薯丰收季”活动中,学生们仿佛在土地里寻宝一样,体验着收获的喜悦。从春末的种植到秋天的收获,学生们全程参与,出力流汗,经历了种植、除草、浇水等,增强了劳动体验,掌握了红薯从栽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丰富了劳动知识。
“三块种植地收获满满,是丰收,更是喜悦,也是学生们几个月的劳动成果。秋收劳动实践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劳动实践基地成了鲜活的劳动教育教材。”指导教师单景梅说。
亳州市第二小学开展“三园三体验”活动,学生们在庄稼地里,体验到收获玉米的快乐;在采摘园中,感知了农耕文化;在种植园里,观赏了亳菊盛开的丰收美景。
亳州市第十小学、谯城区青云分校在校内开辟劳动实践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设立中医药展览馆,开展“践行劳动教育,传承劳动之美”系列教育活动。在中医药文化传承活动中,亳州市第四小学不仅在校内建立了“中药馆”,还积极联谊学校附近的中药材交易中心,定期开展“中药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知识,识别中草药,了解药用价值,感受中医学的魅力。
亳州市第三小学收萝卜
多彩“第二课堂”劳动必不可少
每逢周三,亳州市第一小学的烘焙教室里,时不时飘出阵阵香味,传出欢声笑语。“你会制作纸杯蛋糕、蔬菜饼、三明治吗,制作这些食物需要哪些食材呢?”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戴上手套和围裙,将白砂糖、鸡蛋、低筋面粉按照比例搅拌成蛋糕液,平均分入纸杯内,最后送进烤箱。“以前吃蛋挞,都是从甜品店里买。学习了制作方法后,我可以自己动手做了,干净又卫生。”该校五(6)班学生王顺高兴地说。
谯城区三圣路小学通过举行“小手工制作展览”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琳琅满目的手工作品均取材于生活废弃物。看似普通的材料,改平面为立体,在学生们的手中“变废为宝”。小巧精致、形式多样的手工作品体现了学生们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善于组合的发展潜质。对自己制作的“铭臻号”火箭模型,谯城区三圣路小学二(3)班学生刘铭臻自豪地说,这个小模型承载了自己的小小“飞天梦”,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科学家,研制出更先进的火箭,实现航天强国梦。
智慧在指间流转,童心在纸端跳跃。在剪纸课上,亳州市青云中心小学教师赵露详细讲解了四折剪纸和六折剪纸图案的流程及技巧,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一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们灵巧的手指模仿着老师“折、画、剪”等动作,上演了一场“纸上舞蹈”。大家左一剪,右一剪,一会儿工夫,一幅幅形态各异的图案就活灵活现呈现出来。学生们按捺不住成功的喜悦,纷纷走上前台展示自己的剪纸成果。
大红灯笼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必不可少的点缀饰物和文化元素,制作灯笼是亳州青少年学子传承文化的一个“重头戏”。亳州市风华成志小学六(5)班学生张泳详细记录了自己制作灯笼的过程:先在红纸上写下一副对联,剪成小长方形并对折,纸的两边留出均等距离,再划好若干条平行线,然后用壁纸刀切开,再卷成弧形......一系列流程完成后,小灯笼的“雏形”便呈现在眼前。
“点亮灯笼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心灯同时被点燃了,心光照亮心愿,充盈了满满的幸福和对未来的渴望。”张泳说。
谯城区建安小学打造特色校园文化,通过建立学生社团,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手工制作实践中,该校五(1)班学生张轲钦说:“通过手工制作,我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制作出各种充满情趣的作品,同时能与同学一起合作,增进了我们之间的友谊,培养协作意识。”
谯城区三圣路小学手工制作
家校“双驱动”点亮“劳动之光”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五育并举”的生动实践。亳州市各中小学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主动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增强本领。
亳州市第五中学“青青子衿”文学社的学生代表走进谯城区华佗镇,帮助农民采摘辣椒、晾晒玉米、加工中药材等。大家边劳动边回忆自己的劳动过往,畅谈着与农活结下的不解之缘。该校高二(3)班学生屈梦雷说:“我特别爱劳动,经常帮家人干农活,因为我知道劳动的意义,就像古人说的‘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我们每个人都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高二(8)班学生陈佳宁说:“干农活很累,出大力,一会儿就是一身汗,手也磨得又红又疼。通过劳动,我觉得农民真是太伟大了,也进一步明白了列夫·托尔斯泰‘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的含义。”
亳州市各中小学积极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把劳动教育纳入“家长学校”指导内容,鼓励学生们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一至两项生活技能,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
亳州市第六小学通过构建家庭和学校“双驱动”劳动教育模式,帮助学生了解亳芍、亳菊、牡丹等中药材的生长习性,普及中药知识,初步掌握中药的制作过程,激发青少年对传统国粹中医的热爱。
亳州市风华中学常态化开展“争做孝心少年”“今日我当家”等活动。该校学生郑相宜说,通过参与做家务,自己学会了自立,摆脱了依赖,以后的处境无论是优是劣,都能够从容应对。
对于孩子的劳动养成教育,家长们也感触颇深。亳州市风华中学学生家长王帅表示,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一些家长忽略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使孩子脱离了劳动。作为家长,应该转变观念,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推进劳动教育,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懂得劳动在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明白人生之路就是奋斗之路和劳动之路。(通讯员洪雷张秀礼记者徐徐)
亳州市第四小学体验中药文化
文章来源于:http://xiaoxue.ljyz.com.cn 小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