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小学网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 正文

普洱江城:栉风沐雨七十载谱写教育新篇章

日期:2024/6/28 14:47:49 浏览: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春华秋实。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成立以来的七十年,也是江城教育浓墨重彩、跨越式发展的七十年。从低矮破旧的校舍到花园式校园,从沙土操场到塑胶运动场,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到多媒体设备,教师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今天让我们一起倾听老、中、青三代教师讲述江城教育的精彩蝶变。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成立之初,江城教育以普及初等教育为重点,尽管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但各地校舍仍然简陋、教学设施依旧落后,住校生只能挤在两个宿舍里,男女分开居住,床铺是高低通铺排列,每个学生的居住空间狭窄,翻身都显得困难。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间挤满60多个学生的教室......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教师和学生都凭借着勤奋和毅力来传授知识、学习知识。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江城一中早期的时候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高中教师紧缺,甚至从农村地区招聘退伍军人,以及初中小学的毕业生作为代课教师,这样就使得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教学质量受到了影响。”江城一中退休老教师黄金福说道。

90年代,江城县以“双基”巩固提高为中心,加大教育投入,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和扶贫建校,办学水平有了新的飞跃,实现了1996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1997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城一中老校长尹洪祥说:“江城一中是1947年创办的,创办时间不长就停办了,1950年,省教育厅批准江城一中恢复为江城县初级中学,从那个时候开始,很多年来都是一代一代的老教师从内地来到边疆,为我们江城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90年代以后,学校推行校长聘任制,实现年级负责制,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一个好的教学环境逐渐形成,所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97年江城一中的高考升学率居全市之首,对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2000年以后,江城县的教育水平整体提升更加明显,课程设置更加丰富多元,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改进,教育资源分配也更加公平。2023年3月,江城一中高中部新校区正式启用,标志着一校两区初高中分段办学格局正式形成,老校区占地91.86亩,可容纳2000人,新校区占地154.84亩,可容纳2800人,2023年9月顺利晋升为“云南省一级三等高完中”。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走进江城县思源实验学校,只见一幢幢综合楼矗立眼前,楼前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教室里传出琅琅书声,孩子们清朗响亮的声音在校园内回荡不息。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江城县思源实验学校一(六)班教师李敏说:“现在我们学校每间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展示台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我们的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其次,学校还支持我们新教师外出培训,让我们更好更快地成长,用新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易于接受。”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20世纪以来,除了学校环境的变化,江城教育的教学条件、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每间教室都配备了先进的一体机,海量教学资源供教师们参考和修改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大大增加,课程安排也更加丰富多彩,学校还开设了啦啦操、书法、足球、篮球等特色课程,让学生们能够在快乐中学习。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江城县老百姓的认可,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和条件,吸引了更多从江城走出去的优秀学子回到家乡从教,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的陈玲就是其中之一。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思源实验学校教师陈玲说:“我自己的成长也得益于江城教育事业的发展,我认为现在的整个教育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好,省、市、县都给予了我们江城教育很多政策支持和帮扶,我愿意像曾经遇到的老师们一样,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帮助江城孩子成长。”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回顾过去的70年,江城教育从实现“两基”目标到踏上教育现代化发展新征程,学生逐渐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高考升学率从1977年的4.31%提升到2023年的100%,年度教育经费投入从2010年的8463万元提升到2023年的3.51亿余元。江城县教体局获得“云南省先进体育集体”称号、江城县民族小学获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整董镇中心学校获得“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诸多的荣誉让江城县老百姓教育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展望未来,江城教育事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江城的大背景下,也将蓬勃发展。(韦沿竹普东杰)

来源:江城发布

文章来源于:http://xiaoxue.ljyz.com.cn 小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