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小学网 > 偃师市 > 正文

偃师有个“教师世家”四代出了19位教师

日期:2023/8/23 14:46:53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3-06-26

昨日一早,在偃师市山化镇游殿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今年89岁的马毅之起得比往常早些。院里的小石桌上摆放着前天就准备好的纸张和墨汁,马毅之拿起毛笔认认真真地书写起来。

马毅之练习书法

马毅之的叔父马谨如(中)

核心提示

昨日一早,在偃师市山化镇游殿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今年89岁的马毅之起得比往常早些。院里的小石桌上摆放着前天就准备好的纸张和墨汁,马毅之拿起毛笔认认真真地书写起来。

昨日是教师节,俩弟弟中午要带着家人来串门,马毅之想写几幅字作为节日礼物送给他们。说起马毅之一家,这是全村家喻户晓的“教师世家”,四代出了19位教师。当地村民常开玩笑说,要在他家门前喊句“马老师”,少说也能跑出五六人来迎接你。

三尺讲台上,师德之魂代代传,留下了怎样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教师世家。

1一家四代19位教师,聚会最爱讨论教学经验

在马毅之的家族里,第一代当教师的是叔父马谨如;第二代当教师的是堂哥马小如,堂哥马世麟及妻子滑惠若,堂姐马淑贞及丈夫康惠芳,还有马毅之;第三代则是他的儿子马少敏,两个侄子、两个侄女及侄媳、侄女婿等;第四代是孙女马京华等。

一家出了这么多位教师,在马毅之的印象中,家里最热闹的时候除了春节,就是寒暑假。

大家聚在马毅之家的小院里,即便聊天也是聊不了几句就扯到了教学上,聚会常常成了“教学研讨会”。

2叔父虽仅教书三载,却影响了家里三代人

马毅之的叔父马谨如,可说是这个教师家族中“开天辟地”的人物。

生于1893年的马谨如,从洛阳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后,在村里教了3年书,于1916年投笔从戎,参加革命,1928年殁于北伐战争,时年35岁。

“叔父留下的几个孩子,最大的只有9岁。”马毅之回忆道,对于叔父的认识,他们兄弟姐妹是从家中长辈和村里老人的口中才渐渐清晰起来。

那时,在小村庄里,马谨如是老人们口中最常提到的人,也是许多人心目中英雄般的人物。像叔父一样勤奋读书,投身教育,更成为马毅之和同辈人的志向。这种对教师职业的憧憬,甚至一直持续到了他们的孩子辈及孙子辈。

3这一辈兄妹五人中,出了三位小学校长

说起马毅之这一辈的三兄弟,那都是村里的“名人”。

算上叔父家和自家,马毅之兄弟姐妹共计5人,出了4位教师,其中3位还当了小学校长。

游殿村如今的这所小学,就是马毅之堂哥马小如筹办的。组建初期,村里的学校叫游殿完全小学(当时,有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小学叫初级小学;有五年级至六年级的小学叫高级小学;只有具备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小学,才能叫完全小学——记者注),有学生近600名。在当年,像这样的小学,整个偃师也不过三五所。

马毅之的另一个堂哥马世麟曾在忠义完全小学当校长,马毅之本人也曾任小学校长。

4女儿“忌妒”父亲的学生:“对他们比对我还好”

今年38岁的马京华是马毅之的孙女。在她的记忆里,父亲马少敏总是对学生格外亲。

“我爸在村里的小学教数学,教学灵活,为人温和,很受学生爱戴。”马京华回忆道,小时候,每到放学,总有学生跟着父亲回家,有的是想让父亲辅导功课,有的是家里没人被父亲带回来了。

在她的印象中,父亲总是陪着学生,对于自己的儿女却无暇照顾。那时候,马京华特别“忌妒”父亲的学生,总觉得父亲“对他们比对我还好”。

如今,从教多年的她也有了和父亲一样的感觉,觉得每个学生都像自家的孩子。

5教师节收到的最好礼物,就是学生们写的字

马毅之一家爱写毛笔字,平时不忙时,大家总要在小院的石桌上摆好笔墨纸砚,练上几笔。

若问教师节收到的最好礼物是什么,大家一定一致回答:“学生们写的字。”

马毅之说,他教书那会儿,教师的报酬就是粗粮。有的人家为了供孩子上学,粮食都要东借西凑。供个学生不容易,马毅之深知这个道理,也给家人定了规矩——逢年过节,学生们送啥都不能收,只有他们写的字例外。(洛阳晚报记者李雨璐通讯员王雷周三平/文记者杜卿/图)

文章来源于:http://xiaoxue.ljyz.com.cn 小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