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注重系统设计、丰富育人资源、聚焦能力提升、突出知行合一等方面入手,着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注重系统设计,守好思政教育责任田。印发《铸魂育人培根工程五年行动方案》《关于在全区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全面深入持久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方案(2021-2025)》,分阶段分步骤指导学校在学科融入、专题教育、主题实践、校园文化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建设3个自治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培训研修基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养、一体化教研、一体化培训,促进“共同成长”。建设14个自治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实践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推进“石榴籽”育人工程项目,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等主题教育活动和“牢记总书记嘱托、青春献礼二十大”学习领航计划,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思政课程体系。
丰富育人资源,夯实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内蒙古思政课教学资源平台”,成立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联盟,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提供丰富学习资源,汇集视频课件等教学资源,开发全景游学、虚拟场馆参观等模块,建设7个自治区级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平台,建设《草原额吉都贵玛》《齐心协力建包钢》等特色虚拟仿真课程,让人物“活”起来,课程“亮”起来、思想“立”起来。挖掘红色文化历史、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故事等资源,以爱国主义故事、先进典型事迹等鲜活素材充实教学案例库,开设“牢记嘱托筑梦北疆”开学第一课,吸引380多万名大中小学生参与。组织专家编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教学大纲》,建设名师公开课,指导高校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遴选示范性“种子教师”,征集示范微课、教学案例、实践教学方案、教学资源包等,推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将“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蒙古生动实践”等内容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实施方案,组织编写课程教学指导建议,在各学段构建完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政课课程群。
聚焦能力提升,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出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工作要点、团队建设试点方案等配套文件。成立覆盖大中小学的思政课建设专家团队,与北京大学建立跨地域、跨学段的手拉手集体备课机制,联合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举办学术研讨会和教研活动。实施马克思主义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完善跟岗访学、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通过选树教学名师、加强理论培训、强化实践研修、举办教学大赛、设立科研项目等方式,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多元化、立体式平台。2022年以来,依托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集体备课会8场、示范观摩活动3次;创新线上+线下、讲座+研讨、教学+实践等模式,组织跨学段教研10余次;搭建“北疆教育讲堂”平台,邀请知名专家开展专题报告17讲;围绕“坚持党的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主题开展5次大中小学“同备一堂课”示范展示;组织3万余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参与“代表委员话嘱托,同上一堂思政课”“青春赛道奋力奔跑”等活动,鼓励和引导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和教学研究,提升思政课教师整体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
突出知行合一,搭建实践育人新平台。挖掘红色育人资源,引导教师善讲“鲜活的思政课”。将思政课堂从教室延伸到民族解放纪念馆、乌兰夫纪念馆、蒙草生态园、“五一”会址等场所,由时代楷模、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场馆讲解员、志愿者等担任授课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鼓励各校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在校园中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长廊、创建“石榴籽厅”,组织原创诗朗诵、课本剧等,让校园的墙面、走廊、树木“会说话”,让书本“活起来”。开展主题社会实践,丰富思政育人模式,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组织“北疆青年知行之旅”全区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师生研学夏令营活动,组织青年讲师团、红领巾讲解员、师生理论宣讲轻骑兵等组成实践调研团到红色纪念场馆、社区牧区开展实践研修,引导学生在深化对国情民情世情的了解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作“石榴籽育人小课堂”节目,开办“青年说”“师者说”“青春领航会”“润心大讲堂”等栏目,构建“云端思政课”育人矩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感、有形、有效提供有力支持。
文章来源于:http://xiaoxue.ljyz.com.cn 小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