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意浓,春耕春种忙。新学期开学伊始,萍乡市中小学校园的劳动实践基地里,青翠水灵的蔬菜在风中微笑,一群群学生忙着翻地、施肥、浇水,丝毫不顾脸蛋上的泥土。近年来,萍乡市中小学校开展各具特色的劳动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田间,亲身体验农事劳作,感受收获的快乐。
田间地头也是课堂
“洞口挖大点,小心放入辣椒苗,不能把它的根系弄断。”“白菜要从根部浇水,效果会更好。”……在湘东区排上镇红星小学的劳动实践基地,农技指导老师耐心地指导同学们种植蔬菜。培土、栽种、施肥、浇水,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劳作,一块菜地已有模有样了。
“作为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这块5.4亩的菜地已经开垦3年了,被划分成76小块责任田,每名学生负责一块,插着的标牌上写着学生的姓名和蔬菜名称。”红星小学校长杨观奇介绍,基地现种有辣椒、大蒜、白菜等10余种蔬菜。一方面通过种植和观察蔬菜生长特性,提高学生的劳动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蔬菜成熟后由学校食堂统一回收,回收的费用给学生购买学习用品,从而更好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
红星小学把劳动课搬到田间地头,正是萍乡市开展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的成效之一。“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劳动艰辛、感悟‘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萍乡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萍乡市中小学校已有200余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其中省级劳动教育实践示范基地2个、市级劳动教育实践示范基地45个、县级劳动教育实践示范基地180个。
自编教材完善体系
记者采访时,看见杨观奇的办公桌上有几本《农耕文化之蔬菜种植》书籍。书籍采用“文字+图片+释义”形式,详细记录了二十四节气期间可以种植的季节蔬菜。
“这是由学校老师自主编制的劳动课教材,经过3次精心改编,内容已逐步完善。”杨观奇颇为自豪地说,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内容,对不同季节种植的蔬菜习性都有所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劳动知识的学习兴趣。
“2009年,学校打造了劳动实践教育基地。”芦溪县银河镇中心学校校长何海清介绍,该校占地6亩的基地被划分为植物园和蔬菜基地两大块。以此为基础,学校编写了一套《综合实践》教材,供学生上劳动实践课使用。
萍乡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市各中小学校都建立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效避免了劳动教育碎片化、偏离育人目标的弊端,有利于总体把握学校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优化学校课程设置,更好地引导孩子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校内校外协同育人
“为丰富劳动实践课的形式,我们与家长沟通,协同布置一些家务作业定期在班级群里打卡。”红星小学带班老师陈璇说,学校每个学期根据学生的劳动综合表现评选“劳动之星”,通过颁发奖状和奖牌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我们可以在劳动实践中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还能够培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连续两年获得“劳动之星”奖牌的五年级学生饶亚珊说。
萍乡市充分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拓宽劳动教育途径,开展系列劳动活动,培养一批“劳动小达人”,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浓厚氛围。
除了校园内的劳动实践活动,萍乡市各中小学校还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将户外教学和理论教学内外结合,形成“双驱动”。芦溪县宣风镇中心学校充分利用当地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优势,与企业深度合作,带领学生到示范区开展种植、采摘,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等;芦溪县银河镇紫溪小学依托紫溪村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基地进行学工学农实践;上栗县赤山镇中心小学租借10.5亩金丝皇菊种植区与花草种植区开展劳动教育。
“各中小学校都成立了劳动实践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将劳动实践课有效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萍乡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教育部门科学引导各学校从课程建设、资源配备、人力保障、管理考核等方面发力,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构建劳动实践教育长效机制。(全媒体记者钟进文实习生尹雯希)
文章来源于:http://xiaoxue.ljyz.com.cn 小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