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在遵义会址前给学生讲长征故事。记者吴秉泽摄
9月22日,时值秋分。贵州省遵义市海龙镇桂花村的李光小学内,书声琅琅。
“哪位同学知道李光?”记者刚一发问,小朋友们就争先恐后地答道:“我知道,我知道……”“李光爷爷是老红军……”
孩子们口中的“李光爷爷”,于1920年8月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县四面山,出生后没多久便失去双亲,成为孤儿,8岁时被养父母遗弃,后跟着别人为地主干活。
1934年隆冬,红军突破乌江天险进驻遵义,“想吃口饱饭”的李光义无反顾地加入了红军,相继参加了强渡乌江、激战青杠坡、遵义战役、四渡赤水、华北敌后游击战、激战神头岭、百团大战、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等著名战役。1949年12月,在成都战役中,李光的右手掌被子弹击穿,重度伤残。
李光先后荣获三级红星功勋荣誉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为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2年,李光转业回到遵义,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直到1985年从遵义市政协副主席的岗位上离休。
“离职休养只是我的岗位变了,但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誓言没有变,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只要活着一天,就要为党的事业奋斗一天。”李光离而不休,于1987年担任了遵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投身到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
1994年底,年过七旬的李光到海龙镇桂花小学走访。当时,学校的泥土墙千疮百孔,根本挡不住呼啸的寒风,衣衫单薄的学生满手冻疮。见此情景,李光毫不犹豫地捐出了随身携带的400元现金。随后,他又购买了100套棉衣亲自送到桂花小学孩子们手上,并现场捐赠5000元,用于置办课桌。
自此,李光开始了人生中的“新长征”——捐资助学。
“旧社会让我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今天看到这些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没有书读,就很心疼。”李光没有读过书,吃过没有文化的亏,因而对贫困儿童的上学问题十分上心。
据李光回忆,在一次战斗任务中,上级在夜间向担任营长的李光下达了“拂晓前撤退”的命令。由于未能及时弄清楚“拂晓”的意思,李光等到天大亮后,才集合队伍准备撤退,但为时已晚,部队已陷入敌人的包围之中,损失惨重。
随着年龄的增大,李光也饱受病魔折磨。80岁时患上中晚期直肠癌,82岁时又被诊断出重症胰腺炎,84岁患上了皮肤癌。
即便如此,李光还是带着对贫困学子的无限关爱,不顾家人、医生的劝告,跋山涉水,坚持深入乡村,了解农村学校和适龄儿童就读情况,捐资助学从未中断。据女儿李晓容介绍,李光所领离休工资,除了500元用于安排个人生活外,其余的都捐了出去。
20多年来,李光累计资助的孩子约1700名,资助金额达40万元。
李光对孩子们十分慷慨,对自己却很苛刻,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
在外孙马征眼中,外公李光一直“有点抠门儿”。马征告诉记者,自他记事起,李光就一直穿着同一件已经洗得发白的旧外套,一年四季都戴着同一顶旧军帽,“这么多年来,几乎没给自己添置过衣服”。
李光的子女都不富裕,却从未得到过父亲经济上的资助,更没有因为是老干部、老红军的儿女而享受特殊待遇。
除了捐资助学,李光还长期坚持为青少年宣讲革命历史和传统,犹如春雨般滋润着青少年的灵魂。
在遵义会议会址,在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在红军烈士陵园,在娄山关……李光一遍又一遍地向年轻人讲述着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讲述着革命先烈流血牺牲、艰苦创业的英勇事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青少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0年来,李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上千场次,受教育的青少年达数万人次。
为弘扬李光这种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崇高精神,1998年,遵义市决定将长期受李光资助的海龙镇桂花小学、海龙中学更名为李光小学、李光中学。
离休后,李光被贵州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
“党员永远没有离开工作的一天,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应该为党的事业做些工作。”李光的新长征,仍在路途中。(记者吴秉泽王新伟)
文章来源于:http://xiaoxue.ljyz.com.cn 小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