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南宁市教育系统加强规划指导,要求各中小学校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挖掘课程资源,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进校园、进课堂,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贯穿于学生德育、艺体教育中,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根植于学生心中。
立足传统节日
播撒传承“种子”
“三月三”是壮族重要传统节日,也是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其他广西世居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我市各中小学校围绕“壮族三月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让青少年充分感受“壮族三月三”的文化内涵,领略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
4月18日,南宁市邕宁区第一小学“三月三”文化艺术主题系列活动之中华优秀传统工艺“点米成画”展示活动举行,身着民族服装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五颜六色的米粒点缀在画作上,“绘”成一幅幅精美的民族团结主题画。
南宁市邕宁区第一小学的孩子们进行“点米成画”创作。
作为第一批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南宁市邕宁区第一小学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点米成画”设置为特色课程。“我们通过传承人进课堂、开发特色课程等,优化学校美育课程,鼓励学生争做非遗传承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热爱生活。”邕宁区第一小学校长李宗原介绍说。
“坐大船,走邕江,浪花飞舞心花放……”在南宁市玉洞小学“传承壮乡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式上,一首极具南宁特色的白话童谣《邕江谣》,以轻快旋律述说南宁的老故事,引起全场师生一起哼唱。近年来,玉洞小学精心打造白话童谣校园文化品牌,从利用音乐课、班会课以及课余时间让学生学习白话童谣,到增设白话童谣特色课程,每班每周安排一节白话童谣课;从组建白话童谣社团,邀请专家到校上课,到培养传承人、编著少儿读物、创新童谣形式、组织汇演活动、建立传承基地……多举措推广白话童谣,通过传承与创新把“老南宁”的白话童谣发扬光大。学校还入选第一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
南宁市玉洞小学学生带来精彩的民族节目表演。
南宁市第四十九中学以“壮族三月三”为契机,将民族团结进步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到教育教学中。音乐老师深入民间采风,将民间音乐创编成新曲,带领学生感受壮族歌曲的魅力。体育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跳竹竿舞、滚铁环、三人板鞋、抛绣球等民族特色体育运动。美术老师将艺术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融合,向学生传授制作民族帽、铜鼓、绣球和画锦绣、团扇等技艺。校本课程课上,老师身着民族服装,带来别开生面的壮族文化鉴赏课,让学生们了解“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
南宁学院举行2023年“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包括民俗趣味游园活动和民俗文化一条街两大内容。民族趣味游园活动丰富多彩,有抛绣球、定点投篮、套鸡鸭、踢球滚洞、三人板鞋等14项,现场气氛热烈,欢声笑语不断。民俗文化一条街设置传统民俗艺术体验,包括民族服饰试穿,陶艺、绣球、香囊、壮锦等手工艺品制作等。师生们不仅可以品尝艾叶粑粑、青团、彩蛋等壮族特色美食,还能现场学习制作五色糯米饭。
在南宁学院,学生进行三人板鞋等民族运动比赛。
南宁市林里桥中段幼儿园佛子岭分园开展了“多彩壮乡三月三,巧娃传承民族情”主题体验活动,老师用壮语和孩子们互动,指导孩子用家乡话互相问好。幼儿园副园长黄云向孩子们介绍了“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让孩子们感受家乡文化魅力。在民俗游园会,身着壮乡民族服装的师生体验了壮锦扎染、壮娃画铜鼓、壮娃贴豆画、抛绣球、跳竹竿舞等民族游戏项目,在欢声笑语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南宁市林里桥中段幼儿园佛子岭分园的萌娃们跳起竹竿舞。
文章来源于:http://xiaoxue.ljyz.com.cn 小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