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中师毕业,我走上了教育岗位,来到了县城最好的小学,自此,二十多年,扎根在一线,坚守在基层。
我总以为,基层教育者就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教育实践者,求善于每一个孩子,求真于每一次课堂,便是职业的全部。从一线教师到上层管理,从中层管理到独立办学,从新校起步到超越发展,从教26年来,在不知不觉中我意识到,曾经在教育教学中纠结的对与错,是否非,偏与颇,而今看来,都是那般微不足道。教育者不仅要着眼于眼前“术”的修炼,更应该有“道”的领悟和追求。这里的“道”就是诗与远方。
渝北巴蜀小学诞生开始,便有着对“道”的执着追求,我们秉持弘扬巴蜀精神,传承巴蜀理念的指导思想,致力于每一个孩子禀赋的发挥、个性的舒展和生命的绽放,在深入研究教育本质的道路上前行。
回首26年教书育人的点滴,让我领悟到成其为感受生命美好的过程,应该是没有尽头的人生旅程。我们行走在这样的旅程中,每一天都是在与一群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认知与心境,领略一路的风景。因此,教育理当充满美好的诗意与浪漫。我们需要努力做好的,是坚守教育的本真,在返朴归真的行动中,去实现教育的诗意。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那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教育家怀特海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陶行知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底出发,才能抵达内心深处。”
基于这样的思考,渝北巴蜀小学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尊重生命的自然规律,从关注人的隐性心智模式切入,落脚于显性生命状态,建构起润心入情的校园文化,力图让生活在校园里的每一个人,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春雨般的滋润,让整个校园的生命充满着勃勃生机。
学校将“聆听心语,律动巴蜀”的办学理念作为营造润心入情校园文化的行动内核,并从“爱”与“美”的视角去加以践行。
诗意的教育不能没有爱,教育就是播种爱的过程。在巴蜀园里,爱以尊重为前提,尊重以学会聆听为基础。学校倡导从三个维度“聆听心语”:一是在对象上,我们聆听自己的心声,聆听同伴的心声,聆听孩子的心声;在空间上,我们聆听校内的声音,还要聆听校外的声音;在时间上,我们不仅要聆听今天的声音,还要听到历史与未来的声音。
只有以对生命最大的真诚与敬畏,才可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才会为每一个生命的成长提供真正确的帮助。才有可能为师生创设一个被理解、被尊重、被关注、被接纳的宽松成长环境,让他们在成长在爱中,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爱的情感和行为,使人格获得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各行各业深改步伐加快以及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现代化大势所趋。这就要求学校创新管理方式,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建构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自主更新生命张力的机构系统,才能营造有诗意的品质教育。
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管理,强调主体的单一,管理方向的单一。而治理,则强大主体的多元,上下级形成良性互动。渝北巴蜀小学立足“服务育人”、“发展育人”的核心理念,构建“大部制小年段”的内部管理格局,即学校全面工作分低、中、高三个年段,划归三大部:勤务部,校务部,课程部,分别由分管校长管理,各部根据工作建立执行中心,推进决策与执行的扁平化管理。将安全,卫生,财务,基建,资产全部统筹为勤务部;将人事、外事接待、团队熔炼、行政会务、信息报送统筹为校务部;将传统机构中的德育与教学统筹为课程部,设立研发中心、班辅督导、教学督导、师资培训、教学服务等机构;形成围绕以课程建设为中心,推进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发展的机制格局。
通过学校内部机构的合理布局,将校长的权力逐步分散到各部门,实现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形成了有效的民主监督和评价机制。
例如,学校在教师的职称评定中,改变了行政评价的传统方式,而是从学术的角度出发,建立了系统的职称评价体系。首先,学校通过标准的量化,去除人为的因素干扰。将评价标准分为师德师风、基本资格、教育业绩、教学业绩、科研业绩和优先条件六个方面,并对这六个方面,细化评审标准,实现量化考核评价。
同时,学校组建了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类似学术委员会的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全体小组成员按照优秀、良、合格三个等次分别评分。小组测评的结果按去1个最高分和1个最低分的方式计分,小组成员有申报评职的,要实行回避法则。管理更加关注的不再是学校走了多高,发展了多少,而是更要关注校园中的每个人,内心最真切的感受,如果没有他们的快乐感、归属感,学校的一切发展都不可能。渝北巴蜀小学坚守教育是行动的哲学,从两个方面加以关注:
在行政管理上,建立民主监督机制。为营造人人主动参与的氛围,首先要从管理方式上变革从原来至上而下的单向变成双向。一方面设立校长信箱,给予话语的安全感、信任感,在当面锣、对面鼓的氛围中听到真实的声音,另一方面改革会议方式,让讨论、建言赋予会议更多的沟通与对话。其次抓好行政队伍的素质建设,倡导行政人员形成六种意识:学习与研究意识、统筹与渐进意识、流程与规则意识、精品与细节意识、执行与沟通意识、分工与合作意识。培养六项力量:提升容错力,增强安全感;提升亲和力,增强归宿感;提升引导力,增强方向感;提升公信力,增强聚合感;提升生命力,增强幸福感;提升创造力,增强成就感。
在师资引导上,努力营造行动为先、学术为尊、合作至上的组织氛围。一所刚刚起步的新学校,形成的自主更新管理机制,就需要把学校对教育思想的理解,对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转化为教师的生活方式。
为此,学校以思想引导,行为引导为主线,从“根植80年历史、圆梦渝北新巴蜀、坚持做的哲学、坚守教育本真”四个版块编写《教师文化手册》,以此作为巴蜀人思想的方向,行为的指南。因为教师参与实践的长短不一,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学校从“心中有规范、手中有技术、脑中有智慧”三个维度,开发渝北巴蜀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修课程,根据教师一般基本功、学科基本功、专业基本功、科研基本功的要求,制定《渝北巴蜀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实施手册》,让教师能清楚知道自己的角色定位、现实状况、发展目标、实施办法,并确立个人专业化发展的三年规划,努力将教师个人愿景与团队目标结合。通过建立师徒结对帮扶、和谐教研组团队帮扶、课改青联会等制度,挖掘校内资源,抓住可争取的人与事,来断拓展文化半径,不断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步伐与进程。在学校生活中,课程,是教师生命绽放、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载体,是达成一切教育任务的唯一手段。透过课程的架构,反映的是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反映的是教师个人素养对教育、对教学、对孩子的认识、理解与情感。
因此,诗意的教育就必须在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时,把学生的生命体验放在突出位置,尊重人的生命的成长规律,回归于生活。渝北巴蜀小学紧扣“唤醒生命自觉,奠基幸福人生”的核心价值,架构立体的具有生长性的课程体系。从三个维度(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五个板块(阅读与表达、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生活与社会)构建学校立体、开放、生长的GOE课程体系。
文章来源于:http://xiaoxue.ljyz.com.cn 小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