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粤宗师”“岭南才子”郑小谷家乡——广西象州县,有着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教龄均超过35载,一片丹心育桃李,满腔热血铸师魂,他们一直坚守教育初心,点燃了乡村教育的希望之火。一滴水珠折射温暖阳光,每一个坚守乡村教育几十载的教师背后,都有一些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生动诠释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深刻内涵。
莫能斌:校园的建设者,用责任筑起“乡村教育”梦
莫能斌:校园的建设者,用责任筑起“乡村教育”梦
新学期开学了,象州县妙皇乡路村教学点绿树成荫,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58岁的莫能斌老师专心致志地给刚回校的学生批改作业。
他忆起参加工作不久在思高小学任教的校园环境,嘘唏不已:“校门离农户近,到处是牛屎,校园里乱石丛生,校舍破旧不堪,晴天太阳穿过,雨天背着雨衣上课。”这样的镜头让他至今记忆犹新:晴天,孩子们在黄泥地上打球、跳橡皮筋,灰尘漫天飞舞,全身沾满泥粉、牛屎;雨天,走在泥泞不堪的校园土路上,每只鞋子足足沾满两斤重的黄泥……
迈着沉重的脚步,莫能斌的心也变得沉重起来。为改善校园环境,他带领全校男教师,用大铁锤把一块竖立在教室门前两三吨重的大石头打成小块拉走;苦口婆心地动员乡亲们集资挖地基、拉砖瓦,建起了一间砖木结构的教室;不知道跑了多少趟,费了多少口舌,终于说服多户村民让出田地,成功迁建了校门。学校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师生面前,大家共同见证了这所乡村小学的巨大变化。
1998年对于莫能斌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当年6月妙皇乡龙头村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学校泥房有的倒塌,有的成了严重危房,学生不得不分流到其他学校去上课。学生上学、放学都要过河,十分危险,艰苦的教学环境让很多老师叫苦不迭。8月底,莫能斌调入龙头小学任教。洪水肆虐之后的校园满目疮痍,铮铮汉子手足无措地伫立在风雨中,满脸模糊,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面对组织的工作重托,作为党员,莫能斌岂能退缩?哪怕是赴汤蹈火也要迎难而上。白天,他亲自和男老师护送学生过河上下学;晚上,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一个念头渐渐涌上心头:我来了,这里应该有所改变!为了建设新校园,他发动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筹措上级教育经费。“学校就是我的家。”莫能斌动情地说。他知道,这背后不知是多少个日夜的咬牙坚持。五年来,他早晚奔波在晨曦月辉里,辗转于乡间小道,奋战在施工场地第一线,完全顾不上自己的家。工程的艰苦、身体的劳累都没能打倒他,这是他对初心不变的坚持。
五年过去了,一条平坦的沙子路从脚下向远处延伸而去,几间洁白的教室在连绵的山头和茂密的树林中若隐若现。一场堪称“改头换面”的工程终于完工,没有校门、没有围墙、没有教室,“不像个学校”的历史被孩子们的欢笑声掩埋在人们记忆深处。当孩子们欢呼雀跃着把最后一张新课桌搬进教室时,乡亲们发现,他们的莫老师,日夜为学校奔忙的七尺男儿,眼里闪着点点泪光。
如今,学校有了更加坚固的教学楼,校园干净美丽,教室里还装上了电脑网络。孩子们追逐、嬉戏在花园般的校园中,学习、讨论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这么好的校园环境就像做梦一样。”莫能斌感慨地说。课间,他像往常一样陪着孩子们玩游戏,绿草茵茵的校园小道,洒下一串串欢快的笑声。
涂界初:不忘初心孺子牛,情满乡村教育路
大山深处,壮乡小学,他痴心坚守36个春秋,人们把他称作山旮旯里的“守望者”。他就是八桂乡村优秀教师、象州镇培森教学点年近60岁的涂界初老师。
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并非偶然,而是他在部队时就存下的梦想。19岁那年涂界初当了兵,一边服兵役一边坚持学习。在部队服役近5年,终于,他脱下军装,穿上布衣草鞋,走上了农村小学的三尺讲坛。这时是1983年,从那时起,他扎根偏远山区,开始了荆棘与鲜花相伴、艰苦与欢乐并存的育人之路。
让学校成为温暖的家,这是涂界初最初的梦想。他工作的第一站是象州镇培森村委闷头教学点,这是“一个老师的学校”,他担任一至三年级复式教学,既是校长又是班主任和老师,既当家长又当医生和保姆。他给这个年级上完课布置好作业,马上又组织另一个年级上课,除了上课还要处理各种琐事,有时还要照顾生病的孩子,常常忙得焦头烂额,精疲力尽。从家到学校需步六公里,为不影响教学,他吃住在学校附近的村民家里,坚持了三年。他潜心钻研教学方法,探索出“动静结合”的复式教学方式,课堂上,学生表现异常积极,还会模仿老师来组织课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他白天认真上课,晚上还要在油灯下备课、批改作业,甚至辅导学生。迎着朝阳,他第一个到校;伴着晚霞,他最后一个离校。他阐释了什么叫“以校为家”!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去爱。”正是涂界初教育生涯最好的写照。学生上晚自习需住校,他经常把家庭贫困的学生接到自己家住,给他们改善生活,无偿为他们辅导功课、洗衣做饭。他格外关注那些缺少父母关爱、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一名男生从不交作业,叛逆又懒散,涂界初多次谈心后才了解到,男生家庭兄弟多,生活困难,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涂界初知道孩子需要什么,他坚信爱的力量会点燃这个孩子心中希望的火花。他把这个男孩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带到家里吃饭、聊天,男孩一天天变了,变得阳光、向上。他还是家长最信赖的贴心人,一个学生回家路上不慎摔伤头部,鲜血淋漓,他急忙把学生送往医生救治,并垫付了医药费,家长得知后感动得流下热泪。为尽量让更多孩子读书,他经常自己拿工资帮家庭困难的学生垫上学杂费,有时连买米买菜的钱都垫了进去。这样一个个爱心故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数不胜数。大量对学生在资金上无偿的帮扶,让本来工资就低的涂界初捉襟见肘,过上了清苦的日子。
很多战友劝涂界初离开大山,而他竟然往更远的深山学校里钻。他说:“如果人人都跑去城镇,山沟沟里的孩子谁来教呢?”人们不仅要问他究竟图个什么?他微笑说:“我是一个党员,我有一个‘坚守农村’的教育梦。我所做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事,不值一提,我会一直坚持我的梦想,无怨无悔。”临近退休,涂界初依旧不曾忘记自己的初心,不曾动摇过这颗育人的赤诚之心。
梁兰群:爱似冬日暖阳,呵护幼苗健康成长
1981年,17岁的梁兰群还是个风华正茂的姑娘,她回到家乡——象州县运江镇大曼村委大坪村小学,当起了“孩子王”。38年来,她把青春和热血都洒在了这片热土上。
清晨,满脸稚气的孩子们陆续走进校园,梁兰群不断地嘘寒问暖。“我们要和梁老师合照!”一个孩子飞奔过来拉住梁兰群的手,“我也要,我也要……”更多孩子围拢过来,簇拥在梁兰群的身边。他们不像是师生关系,分明像是妈妈带领着一群天真烂漫的的孩子。
在运江,农民外出打工比较多,学校一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大多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缺乏学习热情,对学习敷衍了事,学习无人过问。父母的爱,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个遥远的童话。在学校里,梁兰群是老师,也是保姆。“我要上语文、数学、音乐、品德、美术课……梁兰群颇有些自豪,“还要督促他们吃饭,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事无巨细地关注孩子的方方面面。”在众多留守孩子眼中,梁兰群就像妈妈一样慈爱。
班上有位8岁男孩子,父母长年在外打工,60多岁的爷爷忙着做农活,无暇照顾他,男孩子懒散、调皮又倔犟,跟同学闹情绪、打架成了家常便饭。一天,梁兰群发现他全身脏兮兮的,像一个小乞丐,得知他已经几天不洗澡、不换衣服了,梁兰群心情非常难受,决定改变这个男孩。她帮助男孩洗脸擦手,找男孩聊天谈心,有趣的故事,告诉他生活常识和人生的道理……“多吃饭菜”“团结同学”“每天都要洗脸洗脚”……这都是梁兰群给孩子立的“小目标”。男孩做到了,梁兰群就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他,并且奖励他小礼物。慢慢的,一个干净可爱、好学向上的男孩出现在梁兰群面前。
班里有两个孩子,来自单亲家庭又是留守儿童,他们性格内向,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充满了迷茫。“亲其师而信其道”,梁兰群深知,教师给学生关爱,学生就很喜欢亲近老师,喜欢跟老师交流,愿意和老师。“这两个孩子性格很孤僻,他们缺乏亲情的呵护。”梁兰群说。于是,她开始扮演“妈妈”的角色。梁兰群跟他们一起玩游戏,给他们辅导功课,还叫同学跟他们结对子交朋友,平时有好吃的,都悄悄地塞到他们的书包里。一个月后,老师和同学都惊喜地发现,他们上课时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课间叽叽喳喳地讨论问题,笑容也时常挂在脸上,之前那两个躲在角落里的孤僻孩子不见了。他们蹦跳着,向同学举起奖状炫耀的样子,让梁兰群至今想起来还有一种百感交集的感觉。
这样的留守孩子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讲不完。梁兰群的爱,似冬日暖阳,温暖着孩子们的心灵。“老师您辛苦了,老师我爱你。”“老师妈妈,我们永远做您的好学生。”看着纸条上充满温情的话语,梁兰群心里清楚,这一声从“老师”到“妈妈”,是她用心投入而收获的真心。
从风华正茂,到满头华发,在38年的教育生涯中,梁兰群的足迹从未离开过山村学校。“乡村学校的留守儿童太多了,他们是我永远的牵挂。只要孩子们需要我,我愿做他们心中温暖的太阳。”梁兰群说。
周俊:爱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56岁的周俊,1984年走上山区学校讲台,开始了漫长的从教旅程。他说,乡村学校就是铁打的营盘,教师是流水的兵。因为条件艰苦,很多老师来不久又想办法调走了,而他一直坚守在象州县水晶乡龙团教学点,永葆初心不变。
在周俊眼里,乡村孩子更需要教育和关爱。小翠和小强的父母离婚后各自远走他乡,姐弟俩成了孤儿。他们的眼神,总是带着一丝丝的忧郁,还有些许的不安和渴望。冷冷清清,这就是周俊家访时呈现在眼前的心酸。老师的到来,不一会便使姐弟俩的房间变得整洁干净。周俊给孩子们带来了衣物和生活用品,姐弟俩穿上新衣和鞋子,抚摸着新书包,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他们抿起嘴角,羞涩地浅笑。周俊说,学校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师生给两个孩子捐款。爱,需要陪伴,周俊深知孤儿对亲情的渴望,他愿意坚持,同时也愿意相信,慈父般的关爱会让姐弟俩感受到黑暗背后那一缕灿烂光束,让他们有了人生的理想和方向。在今后坎坷的道路上,即使过尽千帆,也不忘废墟灰烬中还有这一抹绿意盎然,从而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小媛得了小儿麻痹症,左手残疾,父母不闻不问,放弃了对她的希望。父母的冷漠、奶奶的溺爱,让她有时抑郁、孤僻,有时任性、懒散,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周俊不愿意看到一朵生命之花还没有开放就要失去色彩,他与孩子家人沟通之后,长期对这个可怜的女孩进行心理疏导。每次见面,周俊都缓缓讲起盲童安静、千手观音等故事。女孩认真地听着,微微地笑着,周俊知道,她听懂了老师的意思!她也有梦想,并且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她问周老师:“我也可以像他们一样走出大山吗?”“只要你努力,一定!”周俊坚定地告诉她。她的脸上泛起一抹红晕,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儿童节这天,小媛从周老师手中接过节日礼物,像快
文章来源于:http://xiaoxue.ljyz.com.cn 小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