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西境内隔黄河西望吴堡石城。本报通讯员慕明媛摄
石城南街石砌道路。本报记者赵波摄
精美的石雕。本报记者赵波摄
石城的残垣断壁。本报通讯员慕明媛摄
南大街石院落大门。本报记者赵波摄
瓮城城门石匾。本报记者赵波摄
9月27日,记者从吴堡县城出发,顺着沿黄公路向东而行,不过三五分钟车程,便来到素有“华夏第一石城”之美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堡石城脚下。驻足抬头仰望,但见崖如刀削,壁立千仞,墙似盘龙,城入云端。
再向北行1000多米,便是吴堡石城之瓮城门口。
吴堡石城是全国保存最完整、建筑历史久远、文物价值极高的“中国第一石头城”。它三面环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宛如铜墙铁壁,故有“铜吴堡”之称。
1千年时间建成的“铜吴堡”
吴堡石城占地10万平方米,城墙周长1225米,城墙高6米至10米,宽2.6米至7.5米,城墙里外均用青石包砌,中间黄土夯筑,城墙依山就势,蜿蜒曲折,龙盘虎踞在吴山的山顶上。石城东西两面均为百丈悬崖,北有吊桥与后山相连,南有“官道”通往今县城所在地——宋家川。石城共有城门五座:东曰“闻涛”、北曰“望泽”、西曰“明溪”、南曰“重巽”,唯瓮城门名曰“石城”。
石城始建何时至今尚无定论,但据《宋史·夏国传》记载,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大将李克睿攻破石城,“斩首七百余级,获牛羊千计,俘寨主侯遇以献,累加检校太尉”。由此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石城就已颇具规模,但各种资料始终未见石城始建城墙之文字记载。从石城内外、山上山下发现的许多石刀、石斧等文物来看,石城建城应有三四千年历史。目前,石城仍用水困难、交通不便,过去千百年间吃水应该更困难、交通应该更不方便。且城内无耕地可种,人们之所以在这里居住和生活,主要是因为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据《吴堡县志》记载,自金正大三年(1226年)起,石城便一直是吴堡县治所在地,直至1936年吴堡县治被国民政府撤离,石城作为吴堡县城长达710年之久。
瓮城门西侧数十米处有一座古墓,墓碑上刻写有“大明山西泽州节判张公神道碑”几个大字,该墓始建年代不详,完工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张公下葬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1980年夏,县文物部门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始知该墓为一座规模宏大、形同石窟的墓葬,石窟全部由人工用锤錾打凿而成,旁边还有一个空位。据专家研究,此类型墓葬在陕北地区实属罕见。
2遗存物件见证石城沧桑历史
进入瓮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通高大气派豪华的巨大石碑,碑的正面用篆字刻着“重建关王庙记”几个大字。该碑刻立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据碑文记载,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由于久旱无雨,县令张士杰遂会同教谕姚舜德和退休官员张澍等跪立在瓮城内已毁弃的关王庙前祈雨,天遂人愿,全县喜降甘霖,于是县令刻立了这通石碑记述此事。奇怪的是,该碑正面字迹工整,而碑阴面的文字,无论大小,大多严重倾斜,此间寓意,令人不解,成为石城“十大不解之谜”之一。
进入南门,只见城门洞高十余米,宽四五米,东西两壁,弹痕累累,这是日军炮击石城时留下的证据。1938年2月,日军侵占了黄河对岸柳林县军渡、郝家津等村,并企图进犯陕甘宁边区。日军在山西境内多个山头设立了炮阵地,经常炮击石城,城内许多古建筑毁于炮火。
沿着南门内的“马道”走到南门洞顶,原有的城门楼早已不复存在,旁边原有的魁星楼和瓮城内的关王庙只剩残垣断壁。据统计,石城现有独立院落42处,石窑洞220多孔,石城以文庙为中心,分别有东、西、南、北四条街道,通往各个城门口。沿东街西行,便进入了石城里保存较完整、规模最大的“王思故居”,其创建人王思,世居石城,曾官至四川布政司右参政,告老还乡后修建了这处四合院,这里分为前院、后院。前院西侧窑洞供长工、短工居住,东侧有牛棚、马圈、石碾、石磨;后院为典型的“明三暗二厢六倒五”四合院建筑,后院内西厢窑里有暗道通往后院外浓密的树林里。
顺着石砌坡道行至城内制高点——县衙所在地,大堂、二堂、三堂已毁,唯有过堂和监狱旧址尚存。据资料记载,自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始,原县衙大门口一直立有一块硕大的石碑,名曰“三事箴碑”,碑上刻有“清箴、慎箴、勤箴”之警句。县衙大门左右两侧各放置有一块木牌,其上分别刻着“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彰显着“为官之道”。
再向北行,便来到了神奇的涝池。涝池在十年九旱的陕北地区遍地都有,本不稀奇,这个涝池在石城也只是一个较大的积水池而已,雨小蓄水,雨涝则从近处的水洞流至城外,保护着石城免受缺水和雨涝之苦。涝池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千百年来池中雨后每有积水,便会有蚌出现,其大小如拇指盖,遍布水池内。“涝池之蚌”成为石城的又一个不解之谜。
3石城有位“最后的守望者”
石城有“东北”“西北”两座角台。站在东北角台上,山下原规模宏大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水寨遗址一览无余。角台下杂草丛生,深过腰间,随便呐喊一声或扔一小块石头下去,便会有兔子奔跑或有山鸡、鸽子等飞出。
东北角台西边的院子里住有石城“最后的守望者”——王象贤老人。王象贤年过九旬,对石城感情至深,虽年迈仍不肯离弃石城。
王象贤居住在一间略显破旧的窑洞里,这里家具简单但摆放整齐。“王老的精神头十足,好像不知疲倦一样。”吴堡县石城管理所所长慕生树告诉记者,王象贤虽然是一个人居住,但作息起居依然很规律,而且还经常给来这里参观的游客讲解古城的历史。
“石城之所以叫‘铜吴堡’,其实是出自陕北的民谣‘铜吴堡,铁葭州,生铁铸就绥德州’。应该是为了表述‘吴堡石城’的铜墙铁壁,才有了这样的描述……”说起石城历史,王象贤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慕生树介绍,王象贤在77岁时开始撰写《吴堡古城春秋》,并且四处奔走,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考证史实。历经两年后终于成书,并向游客免费发放。
从王象贤老人的居所一路前行,就来到了以前有名的商业街。现置身其中,仿佛能听到千百年来商家买卖货物的吆喝声……商业街再往南行,东侧便是私塾、县官府邸和薛家大院,西侧是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文庙所在地。此处也是石城的城中心所在地,类似西安市的钟楼。
沿着南大街向南行走,西侧依次是王家大院、女校、李家大院、营房、农贸市场,东侧则依次为兴文书院、石城开发保护所、石城小学等建筑。
兴文书院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榆林市“四大书院”之一,早在1926年夏这里就诞生了中共吴堡县第一个党支部,也是吴堡县最早的县委所在地。吴堡县的许多仁人志士正是从这里开始了自己人生历程。
从南大街南头再次登上城墙向西行走,脚下城墙蜿蜒,沟里流水潺潺,中间壁立千仞,俯视之,让人胆战心惊,比东段城墙更加险峻。站立西门洞顶,向沟底望去,但见悬崖峭壁、山路弯弯,几近直上直下,那是石城人赖以生存的挑水之道;向东回望石城,树林深处有“苦井”,那是千百年来石城被围之后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向南遥望,半山腰的“环山抱水”石刻彰显着石城的险峻,黄河岸边的“逝者如斯”石刻似在诉说着石城数千年的历史。
沿佳吴公路向东望去,在夕阳的映照下,石城金碧辉煌,而全城星罗棋布、错落有致的石窑洞、石院墙、石门墩等,把石城雕琢装扮成了一座璀璨而精美的“石艺博物馆”,令人流连忘返。
悠悠的吴堡石头城在历史的长河中用其沧桑的岁月谱写了一曲曲动人之歌,供南来北往的人们低吟浅唱。
责编:左瑞、邓楠)人民日报人民网+手机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人民视频人民智云人民智作
推荐阅读
反食品浪费要立法了,今后“下馆子”要注意啥?反食品浪费法草案以餐饮环节为切入点,聚焦食品消费、销售环节反浪费、促节约、严管控…【详细】
国内
中国同舟共济战“疫”记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面对前所未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率先报告、率先出征,以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文章来源于:http://xiaoxue.ljyz.com.cn 小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