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关怀,让教师“有健康”。在年段设立休闲茶水吧,提供水果点心,让教师有效休息。设置游泳池、休闲活动室及健身训练室,让教师享受运动的乐趣。开设心理驿站,通过专职心理教师一对一谈心,保障教师身心健康。
一体化管理,让教师“有精力”。从严进校项目管理,未经学校备案审批不安排教师参与和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从严报表会议管理,利用大数据精简报表填写,压缩会议频次,每周教师例会改为每两周一次。从严考核评估管理,规范涉教师督查、检查、评比、考核,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专心从教。
一条龙服务,让教师“有温暖”。为有需要的教职员工及其家属提供三餐服务,并提供外带,让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能“全心”从教。利用重大节日定期开展“送温暖”服务,落实走访慰问,对困难教师群体,及时送上关怀和温暖。
一揽子保障,让教师“有动力”。建立评价机制保障,把教师在“双减”工作表现作为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分配、奖励表彰等的重要依据,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及工作内驱力。完善经费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校董会、促进会和社会各界力量,多方筹措资金,及时发放课后服务津贴,确保教师劳有所得。
漳州市南靖县靖城中心小学闽南童玩助“双减”下学生玩学两不误
为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更加高效有序地开展课后服务,南靖县靖城中心小学充分借助“闽南文化”,将“闽南童玩”融入校园生活,满足孩子们身心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课内学,学有所用、学有所获。每天下午4点25分放学后,参加课后服务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到达各个指定教室。中、高年级学生充分利用40分钟的时间书写当天作业,低年级学生开展简单的闽南剪纸教学以及闽南童谣教唱。
二是课外玩,玩出花样、玩出特色。下午5点05分,同学们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操场指定的位置,开始进行各种闽南童玩活动。学校精心挑选大鼓凉伞、滚铁环、打陀螺、斗鸡、煎白鱼、丢沙包、跳大绳等闽南童玩项目,丰富多彩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需求,通过以“闽南童玩”为主的课后服务活动,让闽南文化在校园的传承与弘扬变得更加有深度和广度。
南平市光泽县实验小学积极引入校外资源,助力课后服务再升级
光泽县实验小学课后服务在发挥学校主阵地和教师主力军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校外优质专业资源,助力课后服务再升级、服务质量再提升。
一是挖掘红色资源,拓展爱国教育内涵。以校内红色文化阵地和光泽境内的苏维埃东方县旧址、牛田红军行营旧址、寨里国共谈判旧址等校外红色实践基地为抓手,组织开展了“听革命故事、诵红色经典、唱爱国歌曲、讲爱国故事”等特色课程,将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后服务,庚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爱乡之情。
二是邀请先进典型,丰富德育教育途径。聘请15位当地抗疫英模、道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退休教师代表进校担任“思政辅导员”,定期邀请先进典型代表到校参加课后服务指导,通过专题讲座、主题宣讲、事迹报告等形式,向师生讲述个人经历和感人事迹,用身边可见、可学的榜样为学生树立道德标杆,引导学生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三是引进专业人员,创设特色服务课程。引进当地蓝天救援队和具有专业特长的技术人才到校开设自救、避险、声乐、书法、美术、摄影、健身、种养、无人机操作等个性化、专业化特色课后服务课程,助力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有效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
南平邵武市熙春小学启动教师赋能工程助力“双减”
邵武市熙春小学结合教师发展分别开展“勤学”、“强基”、“深研”三项教师赋能工程,引导教师树立多读书、勤练功、善教研的理念,助力实现作业精减、课堂高效的“减负增效”目标。
一是全员教师“勤学”,把握核心素养。要求教师深学“课标”、细研“教材”、品味整本书,在“勤学”中体会教学重难点、理清知识脉络、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并坚持记录学习笔记、读书收获、撰写经验论文。
二是青年教师“强基”,力争站好讲台。突出抓好粉笔字、钢笔字和简笔画能力训练,学习各种课型规律,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提倡撰写教育日志或教育叙事,培养文字运用水平,要求做到每天一练习,每周一。
三是骨干教师“深研”,引领提升发展。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以学科或年段为单位,建立教研小团体,梳理教材知识点、重难点、关键点,抓好教法学法指导,落实新优质课堂打造行动,并针对学生差异,设计灵活、开放、新颖、多样的校本作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能力提升。
宁德市霞浦县三沙中心小学“三步联动”,推进课后服务课程化
宁德市霞浦县三沙中心小学探索社团活动“三步联动”做法,推进课后服务课程化,拓宽学生课后学习成长的渠道和视野,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第一步:学情分析——按需开设课后服务课程。学校主动调整不适应学生需求的知识重复性学习的社团,增设学生成长所需的益智性与综合性课程,如象棋、围棋、舞蹈、足球、篮球、编程等课程,使课后服务社团课程由18个增加到27个。
第二步:社团活动——分层开设课后服务课程。学校采取“走班制、多选择”的分层法,将课后服务的27个社团课程“菜单化”,每个学生在每周2次课后服务时间,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遵循学习规律,一二年级与三四五六年级分层开设相同的课程,螺旋式上升。由初级课程(一二年级开设)迈步提升到高阶课程(三四五六年级开设),为培养兴趣打下坚实基础,切实提高课后服务课程开设与实施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步:校内外合作——促进课后服务课程校本化。学校积极利用当地社区(村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乡村复兴少年宫等场所开展课后服务。协调各专业(体、美、音等)协会等机构参与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学校在择优引进社会课程时,坚决去除以学生参加社会考级为噱头的商业化操作,要求按照课程开发规律与规定,面向学生需求和成长,引领个性化课程校本化,真正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文章来源于:http://xiaoxue.ljyz.com.cn 小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