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那头,有座美丽的云梯
白沙黎族自治县第一小学教师张心芸在与学生交流学习。记者苏晓杰摄
谨以此文献给海南五万八千名为山区教育奉献青春的人民教师。
———题记
山路遥遥水迢迢,315省道穿越白沙18座山岭,云雾缭绕。
牙叉有条南叉河,沿着山坳坳温柔地流淌,缓缓汇入松涛水库,黎族祖辈们在水流交汇处远远觉得像仙境一样,用黎话把这地方叫“天堂”。
水美白沙。数百年来,沿岸山岭的乡村却因贫困而远比不上生态之美,乡亲知道落后源于缺少知识和文化,芭蕉、那凡、花道下等村的黎家人都对老师有一种无比的亲近和渴望。
白沙黎族自治县第一小学教师张心芸,正是黎族乡亲们期盼的人。
18年来,她坚定的脚步,温柔的面庞,好似一座“云梯”搭在了山间水上,成了云水之间最美的风光。
教书、渡水,告诉娃娃外边的世界,她背起了一座座黎寨的梦想
白沙是国家级贫困县,四面环山,张心芸从小生长在大山深处的偏远黎寨———金波乡。小姑娘常托着腮帮坐在土坡上,仰着头想,“什么时候能走出大山?”
她搞不懂父亲张华松为什么死心塌地在金波乡的村庄小学当教师,“麻雀小学”算父母亲在内就4名老师,日子苦得像被一把塞进满口盐。
爷爷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父亲张华松因家庭成分太差,师范生成了挨批斗生,关进了牛棚。之后他被下放到金波乡,母亲沈月珠一路不离不弃,在金波乡生下了小女儿张心芸。
吃不饱饭,当乡村老师苦,山里的孩子也苦。父亲常带学生回家跟心芸一起吃饭,等家里的米也不够了,他就带着学生在房前屋后种花生充饥。那一年,张心芸5岁。
有一年冬天,学校的孩子们很久没吃上肉,馋得直咽口水,已当了乡村小学校长的张华松狠狠心,把家里唯一一头猪杀了,全校孩子饱饱地吃上了顿猪肉。可那年春节,张华松自己家吃完上顿找下顿。
这一切,小女儿都看在眼里,她15岁报考中专时,填写了“广东地质学校”,志愿没填完,张华松一把给撕了。“不行!你得当老师!”
“我不想和爸爸一样!我们能过得更好,呆在这里吃苦图什么呢?”
张心芸第一次听父亲讲起一道“心结”。
张华松8岁那年还没凑到钱上学,家里一件能穿出门的衣服都没有,一位扎着长辫子的女教师登门,劝奶奶让父亲读书。奶奶说娃娃家太穷,老师说,“先让他上吧,我供他。”长辫子老师送了张华松一条裤子,父亲哭了。长大后,念完中专的父亲小心翼翼保存下旧裤子,直至2010年67岁的他去世。
“什么人的一双手能够改变孩子的命运?你要记着,老师,是世上最好的职业。我想我的女儿成为那样的人。”
张心芸嘴上没说,可心里被父亲的话触动得柔软。她想把父亲看得最重的事,接着干下去,干出个样子。
1995年,从琼台师范大专班毕业的张心芸选择回到了家乡,进入白沙县一小任教。
第一个学年她当上了班主任,教语文。这个班60多名孩子,黎族占了大多数,她爱上了孩子们深凹的水汪汪的大眼睛。尽管学校条件艰苦,但张心芸每天早早来,把小桌椅擦得净净亮亮。
黎家小孩子从小用黎语,说话都是“倒装句”,“你走先啰!”张心芸拍拍孩子的小脑袋瓜子说,“跟老师读,‘你先走啰!’”
“我去过先啊!”张心芸看着孩子的小嘴,告诉他,“别怕,试试这么念‘我先过去啊!’”
……
语言,为黎族孩子的内心打开了一片敞亮的世界。他们第一次用清晰的普通话把想说的话表达了出来,喊出“老师,我爱你”;第一次会看调查问卷,知道上面写了啥。而张心芸自己,也第一次坐着船,送黎族孩子回家,在柴油机震得耳鸣的小船上,孩子们堵着耳朵,她拿着飞机草和毛梗梗,给孩子编小兔子、小手枪。赶上雨天,她还要背孩子渡水,然后去家访,深夜才归。
那凡黎家的孩子第一次从课本上知道了大山外面的世界。他们经常问张心芸:“老师,外面的世界什么样的?”张心芸就笑眯眯地答:“孩子,外面的世界很繁华,大山外有北京、上海,有高楼大厦,火车轮船……”其实,20岁的张心芸,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多繁华,她从没去过北京和上海,然而,她的美丽描述已足够在黎寨孩子的心中播下一片梦想,走出大山的梦想。
文章来源于:http://xiaoxue.ljyz.com.cn 小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