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小学网 > 黄陂区 > 正文

劳动学科结合成办学特色黄陂长岭小学学生有片“责任田”

日期:2023/7/4 8:18:51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1-11-16

11月12日,金色暖阳洒在木兰山麓,蓝天白云之下,微风拂面。

山脚下,武汉市黄陂区长岭小学十棵松教学点的大门缓缓打开,一辆大鼻子校车开了进来。学生有序下车,欢快地奔向校园的那片菜地。菜地里,茁壮的白菜、萝卜、红菜薹正在风中摇摆,篱笆墙上的扁豆在阳光下莹莹泛光。

“我种的菜薹抽苔了!”一声兴奋的呼喊,惹得孩子们都围了上来。

这片菜地是教学实践基地,从2013年被开垦出来至今已历8年,曾经的十棵松小学现已成为长岭小学,菜地面积由1亩多扩大至现在的5亩,耕耘者的面孔一直在变,但不变的是他们的身份——学生。

“很多学生在这里用劳动写了下人生新篇章的序言。”菜地开荒人刘旭芳静静地看着他们,孩子们在劳动中享受到快乐、得到历练和成长,让她倍感欣慰。

学生不吃午饭,触动支教老师

8年前,这块地一片荒芜。刘旭芳从长岭小学来到十棵松小学支教。当时,全校仅有学生79人,没有直接入校的自来水,也没有食堂,现在的菜地则是一片山石散落的荒地。

物质的匮乏、环境的简陋也确实影响到了刘旭芳。“当时也是站在这里,感觉没有什么希望,没有信心长久待在这里,也没想过这片荒地能做什么,更不知道能为这些学生做些什么。”

一天下午,放学铃响时,两名学生冲出教室,向校外飞跑,一溜烟就跑没了影。有学生告诉刘旭芳,这两个学生住得远,为了给家里省钱,没有在校外搭伙吃饭,每天都是吃完早饭上学,等到下午放学回家才能吃饭。所以他们每天都盼着下午放学的时间快点到。

“我无法回避孩子一天只吃两餐的事实。我必须让学生吃上饭。”刘旭芳下定决心,开垦荒地、种菜、开食堂。

荒地变成了菜园,村小有了小食堂

开垦那片荒地并不轻松,老师们带领学生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才把里面的石头捡干净,把荒地变成菜地。

种子撒进了新开的菜地,也撒下十棵松小学师生的希望。

中午休息时,活动课间,都可以看到老师带着学生种菜的身影。他们一起种植,一起浇水除草。孩子们慢慢地学会了认识种子,了解各种蔬菜的种植方法。

有了菜地就有了稳定的蔬菜供应,刘旭芳积极争取水务部门的帮助,为学校引入了自来水,学校小食堂随即也盖起来了。也就是从那时起,种菜成了十棵松小学的必修劳动教育。

“看到孩子们慢慢变得自立,我内心倍感骄傲。”刘旭芳说,这是劳动教育结出的硕果。

劳动与学科结合,长岭小学形成办学特色

春去秋来,学生走了一届又一届,2018年,十棵松小学与长岭小学合并,成为教学点,学生已经很少,不过,这里的菜地被保留下来,长岭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都会轮流来到这里,在本年级的责任田里种菜。

刘旭芳介绍,近两年来,学校一直在探索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让劳动观念根植于课堂在长岭小学已经成为常态。

翻开各学科教师的教案,随处可发现劳动教育的影子,而在劳动教育中,更是注重各学科知识的引入。语文老师带孩子们劳动,会根据时节特点让孩子们朗诵一首诗或背诵一篇应景的课文,在诗情画意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数学老师指导学生用尺子测量植坑的大小和深浅、菜苗的间距;美术老师指导学生在劳动基地里写生,画蔬菜瓜果……

规定的劳动时间结束了,伴随着老师的召唤,孩子们收拾好农具,将采摘的蔬菜集中起来,有的孩子想把菜带回家“清炒一盘”“做个菜汤”,领队老师教孩子们将菜分成好多份,想带的同学自己拿。

“现在,学校食堂已经不需要孩子们种植的蔬菜,这些蔬菜会让孩子们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品尝劳动的味道。”张仕春老师说。

已经退休的杜春萍老师住在十棵松小学内,平时她和丈夫义务照管菜地,孩子们没有处理好的事他们会一一处理完善。杜春萍说,把农田照顾好,实际上也是延续了她的教育梦。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黄磊通讯员蔡育平王力军)

文章来源于:http://xiaoxue.ljyz.com.cn 小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