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十四年抗战”写进教科书并非偶然,各界专家学者为“十四年抗战”观点的确认努力了30多年,而辽宁省政协为求证这一史实更是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几代辽宁政协人用辛勤的智慧与汗水,对充分发挥政协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社会作用做了最生动的诠释。
从《义勇军进行曲》说起
辽宁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顾问(原省政协学习宣传和文史委员会原副主任)赵杰,在政协从事文史工作30多年,是名副其实的“老政协”“老文史”,更是辽宁省政协探寻“十四年抗战”始末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抗战八年还是十四年?看似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实则关系着东北抗战史能否被世人认知的问题。我们要向‘八年抗战’说法说不,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赵杰说:“‘十四年抗战’要得到世人的认同,不仅要在思想上、资料上、论证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还应该寻找合适的角度、合适的契机,把这些论证的结果推向全国。”
从上世纪60年代起,辽宁省政协文史委在工作中征集、出版了大量的辽宁义勇军文史资料。在编辑整理资料过程中,赵杰和他的工作伙伴们得以结识许多当年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见证人。以卢广绩为代表的老领导、老同志经常谈起抗日义勇军英勇抗日的事迹,也经常谈起《义勇军进行曲》的来历和背景。为此,大家有了新想法:说东北抗战十四年没有人承认,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人人会唱,以此为历史背景研究东北抗日义勇军、再从义勇军谈到十四年抗战不正是一个很好的角度吗?
随后,辽宁省政协文史委组织委员并邀请史学专家多次进行论证。大家一致认为,国歌名为《义勇军进行曲》,而义勇军恰恰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首先是以辽宁的民众为代表,“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毛泽东同志1945年就在《论联合政府》中谈到:“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是东三省的人民,东三省的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或协助之下,违反国民党的意志,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这个英勇的游击战争,曾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中间经历过许多困难挫折,始终没有被敌人消灭。”
同时,创作于1934年的《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而在这部电影中,东北青年正是在炮火中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冲向敌阵,表达了中华民族奋起抗击外敌入侵,收复失地的决心。
赵杰说:“到1934年,尽管东北抗日义勇军风起云涌的斗争,在外敌和内患的夹击下,已经低落了,但在东北爱国民众为主体的抗战中,用抗争和鲜血孕育了《义勇军进行曲》。它不仅表达了人们对东北抗日义勇军不屈外辱、英勇搏击的民族正气的敬重,更寄托着中华民族在危亡关头,同仇敌忾,抗敌御侮的决心。”
论证的结果得到了辽宁省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1998年是八届辽宁省政协开局之年,省政协文史委在全省政协文史工作协作会上确定了工作任务:在八届省政协期间,围绕“义勇军——义勇军进行曲——国歌”的渊源关系这一课题,组织省、市、县(区)三级政协联合对分布在全省各地的58路抗日义勇军斗争遗址、遗迹进行全面视察调研。其目的是切实保护和充分发掘这一宝贵的精神资源,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史实,整理、运用义勇军斗争史料,为爱国主义教育服务,探索政协文史工作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新路子。
一场近5年的调研战役
1998年6月,辽宁省政协文史委组织省内史学界专家、学者在沈阳市和丹东市宽甸县两地,就辽宁抗日义勇军在抗日斗争中的地位进行了研讨、论证。会议提出,省、市、县(区)三级政协联合或自行开展视察调研,抓紧挖掘、抢救、征集有关义勇军活动的“三亲”口述史料。要形成有关视察调研义勇军抗日斗争遗址、遗迹纪实性专著,在此基础上召开论证会,以翔实的史料充分论证中国抗日战争十四年的史学观点。各级政协组织要与政府部门协商,修缮、保护义勇军斗争遗址、遗迹。
同年8月,调查战役的第一枪打响了。辽宁省政协文史委组织政协委员、邀请专家、学者与沈阳、锦州、葫芦岛3市政协联合,对其抗日义勇军战斗、活动的遗址遗迹进行视察调研。
九一八事变陈列馆,第一支抗日义勇军高鹏振部成立和战斗遗址,北镇庙抗日义勇军攻城、誓师遗址,抗日义勇军将领马子丹墓,抗日义勇军歼灭日军古贺传太郎大佐遗迹……视察组视察一路,走访一路,座谈一路,交流一路。大家在视察中发现,因年代久远,当事人大多已经故去,知情人也不多了,许多宝贵史料及有价值的文物还失散在民间。
参与视察的辽宁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顾问(原省政协学习宣传和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刘兆林回忆说:“一些抗日义勇军斗争的遗址、遗迹无人知晓或遭到破坏。有的城市在城市建设改造中,将与抗日义勇军斗争有关的文物建筑拆掉;更有甚者,辽西地区某县在建市场时,竟将历史上民众建的抗日英雄郑桂林的纪念碑给炸毁。还有一位义勇军的后代,为了给其在抗日斗争中英勇牺牲的父亲办理革命烈士证书,竟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这些都加大了我们搜集史料的难度,也不得不使我们反思。”
赵杰对此感同身受。他记得,视察组到锦州市义县刘龙台农民张耀文家。在他家的院墙后见到非常不起眼的坟冢。村干部老赵(墓主人的远房外甥)向大家介绍说,这就是抗日英雄马子丹的坟。大家难以想象,一个当年驰骋抗日疆场的英烈,至今还躺在杂草丛生之处。赵杰对陪同视察的乡党委负责同志建议,应该将马子丹的遗骨重新择地下葬立碑。该负责人当即表示,他们已经做出计划,将马子丹等抗日英雄的事迹编写成教材,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还将马子丹等烈士的名字镌刻在纪念碑上,竖立于烈士陵园,供人们瞻仰。
视察组在葫芦岛市视察锦西人民歼灭古贺遗址时,在该市冮屯镇钢西村发现了一块很普通的纪念碑,周围杂草丛生,垃圾成堆,老远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碑身一半已被杂物掩埋,露在外面不到一尺。参与视察的一位省政协委员随手拿起树枝,费了很大力气清除了碑上的杂物,才看清碑上的字迹。据当地人介绍,这就是锦西市政府(县级)1985年10月所立歼灭古贺联队的纪念碑。由于纪念碑位于公路边缘,很不醒目,许多当地居民都不知晓此碑。有知情者将这座碑讥为“二尺碑”。视察结束后,视察组成员们不顾一天的奔波劳顿,马上进行座谈,对重建纪念碑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葫芦岛市政协当即以提案的形式报送相关部门。随后,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重建纪念碑,并在纪念碑周围修建花园。
“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因此,我们积极与各地政府部门协调沟通,开展对义勇军遗址遗迹、遗物遗存立标志、树碑碣、搞展览、出专著等活动,进而运用翔实的史料,深入论证义勇军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和重要组成部分;深入论证中国抗战十四年的历史观点。”赵杰说。
谈及此次视察的影响力,辽宁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李兴泰说:“首次联合视察基本摸清了沈阳、锦州、葫芦岛三市抗日义勇军的斗争线索,肯定了义勇军斗争遗址、遗迹视察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了遗址遗迹保护和史料征集抢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为下一步史料征集、遗址、遗迹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后,辽东、辽西的调研也随之展开。1999年11月,辽宁省政协与本溪市政协联合组成视察组,对本溪地区的抗日义勇军斗争遗址遗迹进行视察。视察组成员感受到,本溪地区的抗日义勇军斗争遗址保护得相对较好,大部分都有标志,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视察组在桓仁满族自治县视察辽宁民众抗日自卫军誓师大会遗址、原誓师大会现场———桓仁县师范学校操场现为桓仁二中所在地,宽阔的操场右侧是一栋教学楼,四周围墙圈绕,早已没有了上世纪30年代师范学校的踪影,只有正门左侧,一栋做传达室的平房还是旧时的老房子。询问传达室的同志,均无人知晓关于誓师起义之事,更不知道学校原址原貌。为此,视察组当即提出建议,希望相关部门对遗址进行保护,并对史实进行进一步挖掘,给后人提供更多、更全面、更深刻的历史资料。
近5年时间,视察组走遍了辽西、辽东、辽北地区的沈阳、锦州、葫芦岛、抚顺、本溪、丹东、铁岭、朝阳等几十个市、县(区),行程数千公里。凡是义勇军活动过的地方,都留下了视察组的足迹。2000年10月,辽宁省政协和丹东市政协联合开展视察,了解遗址遗迹情况。2001年6月,视察组又与朝阳市政协联合,走访当地抗日义勇军遗址遗迹……在此期间,全省各市、县(区)围绕抗日义勇军遗址、遗迹的独立视察也相继展开,挖掘整理了更为丰富的文史资料。
“这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工作。”李兴泰介绍说,抗日义勇军活动战斗的范围很广,时间跨度长,大部分有价值的资料鲜为人知,有时翻越几座大山,走了几个村却“颗粒无收”。为赶路吃不上饭或在山路上车子抛锚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但大家都没有打退堂鼓,知难而上,发现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见证,葫芦岛、抚顺、沈阳、锦州、朝阳、本溪、铁岭、丹东、辽阳等地政协都提供了大量新的史料。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胡玉海评价说:“省市政协联合行动开展视察调研,对于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特别是九一八至七七事变6年间,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用翔实的史料充分论证了义勇军的历史功绩,进一步揭示了义勇军抗日救亡的重要历史意义和应有的历史地位。”
这不是结束,只是开始
随着视察的不断深入,视察组成员们对抗日义勇军斗争历史的重大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应运而生的是各级政协组织提出有关加大义勇军斗争遗址、遗迹保护力度;加大遗址、遗迹宣传力度,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真知灼见和相关部门落实建议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一件件提案、一条条建议凝聚着政协文史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彰显了辽宁各级政协组织坚实执着的履职力量。
其中,“国歌墙”提案的提出与落实就是视察调研成果的具体体现。
2000年初,在省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赵杰与吴成槐、艾鸿举、杜凤宝、刘兆林、韩锡铎、李英健、唐立杰、傅波等9名辽宁省政协委员联合提出《关于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建立国歌墙,提高精神文明水平的建议》提案。提案源于在视察调研过程中,委员和学者们纷纷谈到,义勇军的斗争精神不仅是中国人民反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歌,也是中华民族大义大勇、充满尊严的讴歌,应彪炳千秋史册。委员们说:“国歌的诞生与义勇军密切相关,是历史给辽宁的一次机遇,围绕国歌主题规划辽宁文化建设,是我们的历史责任,责无旁贷。”
提案得到沈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领导批示,要求有关部门研究论证,开展相关工作。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邀请辽宁省、沈阳市政协委员连续多次召开座谈会,共同商议建国歌墙具体方案。最终,建议得以有效落实。据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研究室主任高建介绍,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设立的国歌墙,长8米,高4米,上面刻有作曲家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手迹以及长城烽火和抗日英雄群体浮雕。国歌墙旁边配有以《义勇军
文章来源于:http://xiaoxue.ljyz.com.cn 小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