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学校人满为患,乡村学校日渐萎缩,这是当前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面临的共性问题。然而,河南省郸城县2018年5月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却显示:该县乡村中小学人数比上年同期增加学生2800多人。
作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郸城县乡村学校逆势生长的原因是什么?5月27日,记者走进该县双楼乡后徐楼小学,通过这一教学点的变化,寻找背后的原因。
改善办学条件:“人家有啥,我也让‘她’有啥”
“人家有啥,我也让‘她’有啥。”后徐楼小学校长韩天杰口中的“她”,正是他苦心经营3年、朝夕不离的学校。后徐楼小学是一个教学点,按照规划,这样的学校没有新的建设项目,硬件设施上不来,学校越来越没人气,一度只有12名学生。
距后徐楼小学2.5公里,有一所学生能吃住在校的民办小学,村民宁愿多掏钱、踏着泥泞把孩子送到民办学校,也不愿送到免费的后徐楼小学读书。
2015年,韩天杰接任校长。改变从哪儿开始呢?“人家有啥,我也让‘她’有啥。”韩天杰向村民许诺。他与教师们自己动手,腾出办公室做女生宿舍,改造旧教室为男生宿舍。县教体局拨付扶持资金10万元用于粉刷修整宿舍,村民自发捐款6000多元帮助学校建设,“学校越来越像学校样了”,本村的孩子也陆续回来了。
如今,后徐楼小学的学生已增加到126人,住宿生达62人。“孩子在这里上学,不但省钱,更省心。学校能办成这样,韩校长和老师们可操了大心了!”村民们为表达对韩天杰的敬重和对学校的感谢,先后送来5面锦旗。
总结后徐楼小学办学经验,郸城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把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全县乡村学校振兴的基础工程,近3年每年投资1亿多元用于学校维修、建设。目前,全县农村学校基本达到了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25所乡村公办初中全部建成了标准化寄宿制学校,还建成了85所公办寄宿制小学。像后徐楼小学一样,原来生源流失严重的双楼乡金庙小学住宿生达到了237人,李楼乡陆油坊小学、石槽镇翟庄小学等有寄宿条件的学校学生也增加到200人以上。
吸引优秀教师:“来了,就不走了”
充满阳光、略显羞涩、戴着金丝边眼镜的丁方慧是到后徐楼小学的首批特岗教师。
2017年特岗教师分配时,当得知自己被分配到后徐楼小学时,丁方慧说什么也不愿意来。韩天杰视她为“宝”,接二连三打电话邀请。禁不起软磨硬泡,丁方慧来到学校。丰富的学识、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使她很快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很多家长都是冲着她才把孩子送到后徐楼小学的。“就是因为这里住得好、吃得好、教得好,更因为丁老师,我才到这里来的。”五年级学生韩玉婷说。
当记者问起丁方慧的感受时,她充满深情地说:“来了,就不走了,我已经爱上这所学校和这里的孩子了。”如今,后徐楼小学共有10名教师,其中50岁以上的1人、40岁以上的3人、40岁以下的6人,年龄结构合理,学历达标率100%。
“学生择校,最主要是择师。”近年来,郸城县下大力气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郸城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推动城镇教师向乡村流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表彰奖励、职称晋升都向农村教师倾斜。
仅2017年,该县就招聘教师503人,80%以上分到农村学校,城乡交流教师101人,投入师训经费800多万元,培训教师1万多人次。在经济待遇上,相同职称、年限、学历的教师,乡村教师比县城教师最高每月多得685元。同时,全县建设并配套完善了859套教师周转房,乡里的教师留得住、教得好,职业成就感、幸福感和自豪感增强。
办好每所乡村校:“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韩天杰常给教师们算这样一笔账:“一个农村孩子到民办学校上学,一年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等至少花费1.5万元,还有很多安全隐患。通过咱们的努力,让100个孩子留在咱学校,一年就等于为乡亲们增加了150万元的收入,咱们的工作经济价值也不小呀!”
然而,不是有吃有住学生就来了,关键还得能学好。韩天杰每周都要到周边村子里转悠,向家长讲学校发展规划和学校的变化。他还把自己的办公桌椅放到学校大门口,每天学生进校门,他逐人检查作业情况;学生放学出校门,他叮嘱注意安全并目送学生回家,寒来暑往从不间断。他视教师为财富,有事同大家商量,中午不回家的教师轮流做饭,在学校营造“家”一般的氛围,教师们普遍感到“自己很受重视”,工作很有干劲。
今年,郸城县进一步规范城区学校招生,加强学籍流动管理,乡村学校生源不合理外流的势头得到遏制,在乡村学校学生增加的同时,县城最好的初中——郸城县实验中学的学生比上年减少1369人,这一来“韩天杰们”的信心更足了。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建个教学楼,让孩子们在明亮干净的教室里上课。把学生宿舍再改造一下,让孩子们吃得好、住得好、学得好……明年,全校学生将突破200人。”韩天杰信心满满。(本报记者李见新通讯员张本宝刘学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