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学院坚持主业强师范,校地协同创特色,擦亮服务基础教育“金字招牌”精准帮扶助力粤北教育持续升温
2023-06-2509:15:18
来源: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花坪实验学校地处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花坪镇花坪村,教学质量曾在全区垫底。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从全区倒数冲到全区前列,越来越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花坪实验学校。
蜕变起自2019年,韶关学院结合花坪实验学校校情,进行精准帮扶。韶关学院“把脉开方”,着力提升花坪实验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将其打造成引领带动当地教育发展的“龙头”。为让帮扶精准到位,不撒“胡椒面”,韶关学院选取韶关市仁化县、花坪实验学校等作为重点帮扶县、帮扶学校,量身定制“一县一校一方案”。这些重点帮扶县和学校以点带面,点燃受援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燎原之火。
粤北地区的韶关、清远等地,约占广东省域面积的20%。粤北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东全省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拥有65年高等教育史、120年师范教育办学历史的综合性本科高校,韶关学院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地方所需、韶院所能”,以服务粤北地区教育事业为己任。学校创新探索赋能提质、支教留韶、互融互促、改革深化、固本铸魂、创新示范等六大工程,实施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结对帮扶韶关、清远各区县,推动粤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支教留韶工程为粤北中小学培育更多“大先生”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作为粤北地区仅有的师范类特色高校,韶关学院走访韶关、清远等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把脉问诊”粤北地区教育,摸查当地教育发展痛点。学校发现,粤北地区部分中小学校尤其乡村学校师资短缺,缺少音乐、体育、美术、劳动、心理等学科教师。
“高素质教师是粤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校充分发挥师范教育‘传家宝’的作用,努力回应地方基础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的实际需求。”韶关学院党委书记孔云龙介绍,学校以国家所倡、地方所需、韶院所能为原则,大力推动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补齐区域师资短板。
韶关学院实施支教留韶工程,每年分别派出不少于8%的优秀师范生,到韶关、清远相关学校,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有效缓解了韶关、清远部分中小学师资缺乏的状况。
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养成是吸引和留住乡村教师的关键。韶关学院做实做细师范生乡村中小学顶岗实习工作,将其作为培养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重要途径。双方教师共同指导顶岗实习学生,学生在教学、教研和班主任工作等教育实习环节中,得到了更多锻炼。他们更加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真实面貌,激发了立志献身乡村教育事业的责任担当。
“韶关学院与两市建立几十所师范生实践教育基地学校,指导帮助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同时派出的顶岗实习学生跟着中小学校教师参与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真刀真枪地锻炼。”国家督学、韶关学院校长廖益说,为让师范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学校高度重视师范生支教、实习活动的开展,将此作为加强实践育人实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件大事来抓,加强高校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互动,培养地方发展所需的师范生。
韶关学院还把顶替下来的中小学教师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置换培训,解决长期以来一线教师由于承担教学任务无法分身进行系统培训的问题。顶岗实习既解了中小学校的“燃眉之急”,又能让师范生在实践中成长,实现山区学校、学生和高校的多赢局面。
2022年,韶关学院已分别选派1298名、173名师范生赴韶关、清远中小学实习。近5年来,学校共有2171名师范生留韶工作,704名师范生留清工作。师道精神在传承、在延伸、在闪光。
“菜单式”帮扶为区域教育培养“领头羊”
校长是学校创新发展的“火车头”。针对粤北地区部分中小学校校长存在办学理念陈旧、管理水平薄弱等问题,韶关学院开展优秀骨干校(园)长高端研修、后备校(园)长培育等培训项目,推动学员提升改革攻坚、抓落实等能力,在实干中把所学转化为教育教学成果,以点带面打造“优教雁阵”。
“学校打造自主‘点菜’‘照单上菜’的培训新模式,努力推进从‘输血’到‘活血’再到‘造血’的递进式扶持。”廖益说,韶关学院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作为引领粤北区域教师教育专业一体化发展的省级培训机构,以赋能提质工程为抓手,与地方共同探索精准研修、校地联动、专业成长的路径,协同培育名教师、名教研员、名校长等“领头雁”,辐射带动韶关、清远两地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提升。
为提高骨干教师比例以及部分教师教学水平、教研意识,韶关学院联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问题为导向,协同制定科学规划和培训计划。学校精准对接粤北地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需求,分类分层分岗分学科开发课程,建立精准培训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推进适合不同学校现实需求的订单式、蹲点式、长时段入校培训。
为确保教育培训实效性,提高送培成效,韶关学院十分注重跟踪信息反馈和动态管理。学校加强训中监管,跟踪训后效果,注重学员调查反馈;通过课程满意度调查,及时调整培训方案、授课专家和授课主题。
韶关学院调研发现,粤北地区学校尤其是乡村小学,多数教师学历偏低。针对这些痛点,学校开展学历提升等“造血行动”。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支持韶关、清远两地中小学校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分批、分层次通过网络教育、在职进修等多种方式,实现从中专到大专、从大专到本科的学历层次提升。
作为粤北教师教育的摇篮,韶关学院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教育管理者和骨干教师。近三年,学校承担52项国培、省培等培训项目,培训教师1.2万人次。精准培训为中小学在职教师赋能,其中13名学员成长为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教育科研为区域教育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
为破解学校教研发展的瓶颈和深层次问题,提升教师校本教研能力,韶关学院9个学科的11名专家,深度参与广东省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基地项目(清远)研讨活动,为清远英德市中小学教研把脉问诊。
“教研是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发挥教研‘智力引擎’作用,服务中小学教育教学、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韶关学院副校长赵三银介绍,学校主动出击、系统谋划,深度参与韶关、清远等地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协同政府部门、各级教科研机构、中小学,不断夯实有组织教科研根基,构建覆盖层面广泛、参与主体多元、互利共赢的教科研体系。
针对粤北地区部分中小学校研究氛围较弱、科研课题少、教师教科研动力不足等问题,韶关学院通过理念引领、机制创新,提升教师教育研究能力,以教研支持、推动、引领教育改革发展,使教研真正产生“教育生产力”。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高效吸收课堂知识?韶关学院教师刘桂芳在韶关南雄市实验中学挂职副校长期间,开展对分课堂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大实验”。刘桂芳适当“留白”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对分课堂推动学校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帮助教师工作“减负增效”。
为更好地推动受援地提升教育科研能力,韶关学院创新建设教师教育实践创新基地学校,每年为基地学校选派优秀教师挂职,任分管教科研工作的副校长,带动中小学教科研发展。目前,韶关学院在韶关、清远建设8个教师教育实践创新基地,其中2个被评定为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
在持续服务粤北基础教育过程中,韶关学院建设了一批支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大平台,在项目研究等方面硕果累累。学校获批“粤北现代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训基地”;2022年立项与基础教育相关的纵向科研项目共52项,其中,省部级12项、市厅级40项。
“五育并举”为乡村学生铺就各扬其彩“星光大道”
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韶关学院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人才优势,以梯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为着力点,助力构建区域思政教育体系,辐射带动区域内大中小学校共画“育人同心圆”。
近年来,韶关学院实施固本铸魂工程,助力粤北中小学通过德育铸魂、智育固本、体育强健、美育浸润、劳育淬炼,践行“五育并举”,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专家送教下乡、捐赠体育器材、建设校园体育文化……韶关学院推进体育浸润计划,为韶关市曲江区大塘中学等乡镇学校,提供持续定向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引导大塘中学等学校因校制宜,突出特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培养学生兴趣和锻炼习惯,提升学校体育特色发展水平。这些“种子学校”辐射带动其他乡镇中小学体育工作,助力书写区域体育高质量发展答卷。
在韶关学院美育浸润行动志愿者助力下,枫湾小学开设了陶艺、书法等特色美育课程。韶关学院对接中小学,根据对口中小学校需求,“一校一策”制定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韶关学院还开设“美时美刻”线上美育微课程栏目,每日向对口中小学校学生推送朗诵、书法等线上短课。
以劳育人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韶关学院引导帮扶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韶关学院学生助力下,花坪实验学校利用宽阔的校园,开设种植等劳动课程。学生种植月季和西瓜等,在丰收的喜悦中成长为时代新人。花坪实验学校因为劳动教育成果突出,承办全市劳动教育成果展示会。
“棋人弈事”围棋社等十余个课后服务兴趣社团,在花坪实验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这是韶关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山里红”课后服务志愿队送教入校,将放学后教育“空白期”升级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可为期”的具体做法。韶关学院聚“青”合力,助力“双减”,联合帮扶学校共建课后服务共同体,让韶关、清远两地学生乐享课后幸福成长时光,实现核心素养和知识能力“双提升”。
守正创新赢未来。拥有65年高等教育史、120年师范教育办学历史的韶关学院,仍在用创新与发展的火种,让粤北教育持续升温。
(吴永满李丽群钟颖卢升张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