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发展政策在西藏的实现,保障了西藏各族人民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事务的权利,为西藏实现与全国共同发展进步提供了制度保证。
四、各项事业加快发展
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经过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发展机遇更加良好,发展后劲十足。
——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中央政府为西藏制定了许多特殊优惠政策,涉及财税金融、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保护、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中央财政对西藏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在不同时期相继安排一大批关系西藏长远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大工程项目,极大改善了西藏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1994年至2020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央企业分9批共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建设项目6330个,总投资527亿元,并选派9682名优秀干部援藏。1951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29亿元,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900亿元,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45.78亿元,比1959年增长2192倍。
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纪要》中形容西藏的道路:“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解放前从青海西宁或四川雅安到拉萨往返一次,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和平解放以来,西藏逐步建立起涵盖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如今,建制村村村通公路,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88万公里,乡镇、建制村通畅率分别达94%、76%。高速及一级公路通车里程约700公里。青藏铁路和拉日铁路建成通车,川藏铁路开工建设。昌都邦达、林芝米林、日喀则和平、阿里昆莎等支线机场建成,国际国内航线达到140条,通航城市66个。以光缆、卫星为主的现代通讯网络体系将西藏带入信息快速路,所有行政村都有移动信号,光纤宽带通达率为99%。和平解放前西藏仅有一座只供少数上层贵族享受的小电站,目前已经形成以水电为主,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2020年,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正式投运,西藏实现主电网全区覆盖。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绿色工业和第三产业。西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65年的2.6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33.5亿元。2015年,粮食产量突破100万吨,青稞产量保持在79.5万吨以上。清洁能源、天然饮用水、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建材等在内的富有西藏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建立。清洁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电力总装机容量达423万千瓦,发电量超过90亿千瓦时。2020年,即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西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仍达9.6%,居全国首位;旅游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接待国内外游客3505余万人次。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市县乡村四级电商服务全面推开,网络零售额累计突破200亿元,高新数字产业创新发展,数字经济规模突破330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和平解放前,西藏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目前,西藏各族人民生活已迈进全面小康。通过实施农牧民安居、城乡保障房建设等系列工程项目,2020年西藏农牧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41.46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33.4平方米,幸福指数大幅提升。2011年至2020年,安排中央补助资金172.8亿元,支持西藏城镇保障性住房开工35.19万套。2019年以来,安排中央补助资金2.3亿元,支持西藏改造城镇老旧小区约8900户。推进农牧区水、电、路、气、讯、邮政、广播电视、优化环境为主的综合整治工程,乡村面貌发生彻底变化。2019年,西藏城镇化率达到31.5%。2020年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98元,比上年增长12.7%,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近5年增速保持在13%左右,增速均居全国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56元,比上年增长10%。
——基本公共服务全面进步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西藏已建成区、市(地)、县(区)、乡(镇)、村(居)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等已成为人民群众自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现有10个专业文艺院团、76个县区艺术团、153个民间藏戏队、395个乡镇文艺演出队和5492个行政村文艺演出队,专兼职文艺演出队伍超过10万人。推出了《洗衣歌》《再唱山歌给党听》等一大批彰显时代精神、体现西藏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日益丰富,惠民演出已超过2.4万场次,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数字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实施“美丽西藏可爱家乡”优秀文化产品乡村供给工程,建成并通过公共文化数字文化网发布地方特色资源和红色资源总量达9.33Tb,外购资源2950余部20Tb,少数民族语言译制数字资源4169小时。
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事业快速发展。2020年,西藏已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台75座,乡(镇)村级广播电视收转站112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27座,调频电视转播发射台3933座。60万户农牧民群众通过直播卫星可以收听收看到26套广播、54套电视节目。制作译制少数民族广播节目时长18594小时,制作译制少数民族电视节目时长6881小时。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超过99%。目前,西藏公开发行的报刊种类已达66种,建成5464个农家书屋和1787个寺庙书屋,实现了行政村和寺庙全覆盖。
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文盲率高达95%,现代科技更是一片空白。1951年至2020年,国家累计投入教育经费2239.65亿元,推动西藏建立起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实行15年公费教育,小学数学课程开课率、中学数理化生课程教学计划完成率、职业技术学校国家目录规定课程开出率等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如期完成。2015年以来,通过实施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有力提升了西藏的教育水平。目前,西藏有各级各类学校319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7所,中职学校12所,中学143所,小学827所,在校学生79万多人,另外在区外就读的西藏学生9.2万多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87%,小学净入学率达99.93%,初中、高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106.99%、90.2%、56.14%,县域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巩固率95.03%,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1年。坚持政府、社会、企业多渠道解决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2020年达到99%。科技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快,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2万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5.6%。
和平解放前,西藏只有3所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的官办藏医机构和少量私人诊所。目前已建立起健全的医疗服务、妇幼保健、疾病防控、藏医藏药等服务体系。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1642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1家。每千人床位数4.9张,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5.89人。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使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医疗卫生网遍布城乡,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48/10万,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到7.6‰,均为历史最低值。人均寿命由1951年的35.5岁增加到2019年的71.1岁。400多种较大疾病不出藏就能治疗,包虫病、大骨节病、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等肆虐西藏的疾病得到历史性消除和防治。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重点群体就业率居全国前列。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为主体的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2020年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年人均补助标准提高至585元,实现先诊疗后结算、保障人口全覆盖、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城乡居民年度医疗费最高报销额度达14万元,是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近7倍。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38种,基本医疗保障更加有力。已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各族人民享受到全面社会保障。
五、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西藏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消除贫困是中央人民政府的一贯政策,早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进藏人民解放军及工作人员就做了许多扶贫济困的工作。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后,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为己任,一代一代人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工作。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连续5年召开深化对口援藏扶贫工作会议,创新开展“央企助力富民兴藏”等活动,通过精准施策、精准帮扶,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各族人民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截至2019年底,全区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目前已脱贫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脱贫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事实说明,民主改革使西藏社会制度一步跨千年,脱贫攻坚让西藏人民生活方式一步跨千年。
——绝对贫困彻底消除
发展特色产业,找准发展路子。大力发展青稞和牦牛产业,推广“藏青2000”“喜玛拉22”“帕里牦牛”“类乌齐牦牛”“岗巴羊”等优良品种,提高单产水平。扶持深加工,创新产品供给,扩展产业链。2020年,西藏共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2家,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57亿元,比2015年末翻了一番。通过“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方式,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生产效率,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推进电商扶贫,量身打造电子商务进农村整区推进模式,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8.79亿元,带动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促进农牧民增收就业,助力脱贫攻坚。重点发展旅游业,创新升级“藏文化体验游”,打造“最美318线”,推出“冬游西藏”等。截至2020年,西藏农牧民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就业8.6万人(次),年人均增收4300余元。发展文化产业,扶持传统文化的市场化开发,唐卡、塑像及传统手工技艺如纺织、服饰、家居装饰等供需两旺,已形成颇具规模的新兴产业。建成各级各类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产值超过60亿元,年均增长率15%。2016年以来,西藏累计整合涉农资金753.8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037个,直接带动23.8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发放贴息贷款647.68亿元、小额信贷63.32亿元,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2008年以来,累计下达资金36.18亿元,支持西藏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等4类重点对象39.97万户,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告别了破旧的夯土房、石砌房等危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安全房。对于部分鳏寡孤独等无力改造住房的特困群众,通过统建农村集体公租房、修缮加固现有闲置公房等方式,兜底解决其住房安全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易地搬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