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小学网 > 米易县 > 正文

【历史文化】在米易的记忆里

2023/7/27 22:32:28 点击:
寞似的。所以树底下还放着这两对老夫妇的家当,黑白两色的牛羊和猪,一会儿鸡也来了,狗也来了,正在热闹中,忽然门外走过一匹马。呀!六畜全齐了。

语言生动形象,虽然文字极具讽刺幽默意味,却也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景况。

路途所见所闻,让黄炎培忧国忧民,留下不少诗词歌赋,直接与今米易有关的是《会理道中》一诗,诗云:“金沙水急倘容舠,木本棉长喜欲苞。日出迷阳因积潦,时邪痛仆究行疱。无盐半老多瘿带,有价零沽折烂钞。稍见复兴新气象,少年忠孝树双标。”诗中提及的“迷阳”即为现安宁河东米易县域及河西的撒莲等地;“少年忠孝树双标”的“少年”为小河军人李永安、张镒;“木本棉长”,即攀枝花树。对于攀枝花树,他在文章中写道:“宁属有一种树,高至三四丈,树荫直径一二丈,枝头满缀椭圆形的果钤,剖开来是雪白的棉絮,此絮虽不能纺成纱,但也可以翻被褥,也可以充医院药棉,名‘攀花棉’。山坡下面,村宅的旁边,都可以见到,是农村价值不很高的一种副产物。传闻此地还可以种印度木棉,攀莲街附近有。既到小河,访问就近也有。那天绕道冒雨去看,入一村,果然发见,种得不多,似是试种性质。那时候已经高与人齐,才在结铃,还没有开花。只因大雨,未及精细验看。”

黄炎培在文章中如此记叙米易:“攀莲街是著名的产糖地。这里的糖厂,和内江等处大不同。种蔗的农家,把蔗运到厂里委托代制,制成后,照例分糖。约48小时制成一车。”并在现场听取工人口头介绍:“试以1000斤计,则老板50斤,糖房32斤,牛工50斤,火炉工40斤,绞盘工26斤,打茅叶纸20斤,小工工资及饭30斤,7项共分248斤,约占1/4,而蔗农自得3/4。”他感慨道:“包含着合作意味。”

黄炎培体恤民情,平易近人。1939年6月5日,他夜宿小河镇小学,次日早起散步时,在镇上偶遇陆军第60军1077团1营2连(当时驻扎湖北麻城县宋埠街)服役的士兵李永安家人,阅读李永安及陆军第47军特务第2连(当时驻扎山西平陆县)张镒写回的家信,深为信中质朴的话语和两位士兵为国土安宁抵御日寇的情怀所感动,于是便让人誊写后带走。当晚,在攀莲住宿时,“脑海里就为这两封信,掀天撼地的热浪,绝对不能睡觉”(见《蜀南三种》之《宁远心影》第12篇《今后做人的标准提高了》)。于是,他“消耗了半支白烛,写了一封长信,寄给会理各学校学生”。信中,他深情回顾在会理期间,与各学校师生结下的深厚情谊,高度肯定李永安、张镒,称他们“忠孝两全”,“是会理县的模范青年”“是全国全世界的模范青年”,他要求“我们硬要把垂危的中国挽回过来,硬要把他复兴起来。会理的青年,至少须把会理整理起来,繁荣起来;把会理的民众,唤醒起来;把他们的痛苦,救济起来。男女青年,每人至少要学一种本领,要尽一部分的义务”。他在信的末尾,语重心长地写道:“会理的现代青年,难道只是张镒、李永安两人么?不,还有诸位。”

黄炎培还详细记录了从会理县城经米易离境的里程:“15里,沙坝。5里,石关门。5里,凉风冈。10里,槎子树。时已过午,借村里人家煮饭。饭毕,再行。10里,尖山。15里,小河。从会理到尖山,坡陀曲折,都是上坡,路甚窄。雨后,滑㳠难行。山水夺路冲下,有数处几乎无法通过。尖山至小河,皆下坡。赤色的泥坡,绿的树,白的云,衬托着,美丽极了。”“……5里,丙谷。5里,盘龙寺。10里,典酥(今典所)。10里,攀莲街。”“……30里,冠缨岩。10里,小街子。10里,湾丘。这里今年二月间,遭倮族大抢掠,过客不免有些戒心……10里,到锡盖(今昔街)……”“10里,甸沙关。从此赶上西会大道。”这些记载,简洁明了,记载里程数、路况、社会环境等情况,于今,也是难得的研究资料。

李富春夜宿

1964年10月,米易县迎来建县以来第一位国家领导人——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到访。

李富春此行,是为党中央、国务院决策三线建设相关事宜进行调查,途经米易时天色已晚,因此在米易住宿一夜。

其时的米易,住宿条件非常简陋,为解决上级机关领导、工作人员到县住宿问题,县上因陋就简,在县政协机关院内设置几间客房,其中两间配置钢丝床、丝棉被、蚊帐,用于接待贵宾。由于这些房屋均为土墙平房,门窗小,空气流通较差,因此每有客人入住,工作人员都会提前喷洒花露水,以消除异味。这次,由于得到通知时间较晚,工作人员正在收拾房间之际,李富春就进了房间。见状,他马上退出房间说:“这间房子不是我住的,给我另外安排一间吧。”当夜,李富春与其他随行人员一道,住在县里的普通住房里。

吃过晚饭,看到街上路灯闪亮,李富春当即询问相关情况,得知县里为解决医院、邮电、县级机关的照明和工作用电问题,在街口建了一座水轮泵电站,当即提出去看看。晚上7点过,李富春一行来到电站,慰问值班人员,对他们的工作表示感谢,他说:“你们的工作很有意义,如果没有你们的辛勤工作,我们就没有电灯(光明)了!”

彭德怀问民情

1999年,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米易县志》载:“1966年3月31日,彭德怀视察渡口(今攀枝花市)建设,途经米易县城,在北街茶馆作短暂停留,询问群众生活情况。”

这是曾被毛泽东赞誉为“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彭德怀在米易史籍上留下的唯一记录。其时的他,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此行是到渡口市了解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情况。他沿途视察了成昆铁路建设现场、石棉县石棉矿、西昌专区,还特地去红军长征抢渡大渡河的安顺场渡口,重访他曾率红军攻打过的会理县城。4月1日深夜,在渡口建设总指挥部招待所(现名十三栋),他写下《颂攀枝花》:

天帐地床意志强,渡口无限好风光。江水滔滔流不息,大山重重尽宝藏。

诗歌一如他为人之品格,直抒胸臆,发自真情,粗犷、豪放,自成风格。诗前简略介绍写作缘由:“攀枝花在过去认为是穷山恶水的金沙江两岸,如今就要建成新型大工业城市,成为三线重要国防基地,工人为此奋斗,气势磅礴,言语笔墨实难形容,聊记数语以资纪念。”

此诗他并未给别人看,只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直到他去世后才被发现。

往事悠悠,岁月如歌。米易历史上,与之有关的人物灿若星河,远非本文所能逐一记述,故还需深入研究,将他们从历史的档案中挖掘出来,以丰富米易地方文化,教育启迪后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吴昊宇(成都成铁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原标题:《【历史文化】在米易的记忆里——米易县历史人物散记‖吴昊宇》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上一页  [1] [2]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党建引领促发展助力儿童健康发展
临汾公安交警:准时开启“护学岗”模式为学生撑起交通安全“保护伞”
伽师县库尔班捐资助学兴教育
最新图文
成都实验小学西区分校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探秘“六爱”研学之旅
多彩社团绽放精彩纳溪区合面小学开展社团成果展示
泸县城北小学校:在阅读朗诵中感受文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