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中小学:
现将《青田县中小学学生五育评价改革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抓好贯彻落实。
青田县教育局
2022年10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青田县中小学学生五育评价改革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浙江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结合我县学生五育工作实际,融合平台建设,强化过程管理,实施分项等级评价,特制订本工作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树立科学成才观。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建立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素养导向、强化过程体验、激发主动学习的学生五育评价制度。形成实施素质教育长效机制,切实转变学校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努力办好侨乡人民满意教育。
二、基本原则
(一)育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标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学科关键能力,从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建立健全评价标准,形成课程、教学、评价相一致的评价体系。
(三)多维多样。多维度描述学生成长过程和学习成效,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长,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四)因校制宜。学校要围绕学生培养目标,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科特征,建立科学、易操作、有特色、富有实效的学生评价体系。
三、培育目标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德育目标
小学:教育和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亲敬长,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革命传统,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初中:教育和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形成良好的品质。
高中:教育和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具备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智育目标
小学:教育和引导学生掌握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教育和引导学生掌握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高中:教育和引导学生掌握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人文底蕴,尝试借助不同的媒介进行研究性学习,形成一定的创造性成果。
(三)体育目标
小学:教育和引导学生体测成绩达标,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初中:教育和引导学生体测成绩达标,学生个体体能获得全面协调发展,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学练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生活的方式。
高中:教育和引导学生体测成绩达标,学生个体体能水平显著提高。培养学生体育特长,学会1-2项运动技能,掌握健康与营养、科学锻炼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所学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体育展示和比赛活动,具有运动欣赏能力。树立健康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美育目标
小学: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作、表演、制作等艺术实践活动,初步掌握演唱、演奏、绘画等艺术表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了解音乐、美术表现要素及表现作用。
初中:教育和引导学生乐于参与多种艺术表现活动,能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文化理解,能运用合适的创作技法进行艺术编创,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独创性,能对艺术作品进行较为细致的赏析。
高中:教育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艺术活动,运用适当的材料媒介及艺术形式法则,发挥想象力,进行有个性的艺术表现与创作。了解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
(五)劳育目标
小学:教育和引导学生掌握日常劳动的基础知识、基本步骤与操作方法,在劳动体验中懂得人人都要劳动的道理,在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
初中:教育和引导学生比较熟练地运用家政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通过持续参与日常生活、生产、服务性劳动中理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增强家庭责任意识。
高中:教育和引导学生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创意物化能力和生涯规划能力,养成严谨专注、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品质。
四、主要内容
(一)德育
1.国家认同
主要反映学生爱党、爱国、爱民、爱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情况。包括深入了解四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志向、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自觉践行的情况。
2.道德修养
主要反映学生道德认知和品行表现等方面的情况。包括诚实守信、团结友爱、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绿色上网、遵守公德等。重点考察日常品行表现和行为习惯、交流合作的意识。
3.法治观念
主要反映学生学法懂法、遵纪守法、自护自救等方面的情况。包括学会基本的法律知识、养成守法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4.心理健康
主要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调节方法、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的掌握等方面的情况。重点考察认识自我、珍爱生命、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5.责任意识
主要反映学生低碳环保、志愿活动、研学体验等方面的情况。包括垃圾分类、节约资源、勇于担当、履行义务、勤俭节约、参与公益、研学旅行、勇于创新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二)智育
1.学习习惯
主要反映学生在学习上养成良好习惯的情况。主要考察认真书写、喜爱阅读、勤于早读、善于思考、提前预习、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等方面习惯的养成情况。
2.学习能力
主要考察学生听、说、读、写、算与交流的能力。包括倾听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计算能力、说题能力、动手能力、书写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3.学习过程
主要反映学生课前准备、课中参与、完成作业等方面的情况。包括课前课后收拾好文具、专心听课、积极发言、勤做笔记、认真高效完成当堂练习和课后各类作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分析。
4.学习质量
主要反映学生在各学科达到课程标准的情况,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结合日常和期末表现,作出简要评价,提出后续建议。
(三)体育
1.运动参与
主要考察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包括上体育课、参加大课间活动与课外体育活动、每天锻炼。
兴趣养成、参与各级各类体育活动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2.运动能力
主要反映学生参加运动时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享受运动乐趣、欣赏体育比赛、体测成绩、参与体育比赛、体重适应、体格强健、体态优美、体力充沛、运动专长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3.健康行为
主要反映学生为增强体质和维持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情况。包括健康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均衡的营养、科学的运动方法、良好的锻炼习惯、按时预防接种、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等,善于交往与合作,形成健康生活的方式。
4.体育品德
主要体现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等。重点考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具有规则意识、团队意识和公平竞争的意识,正确对待胜负成败,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四)美育
1.审美感知
主要反映学生学习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5个艺术课程的情况。包括对艺术作品的感知、理解、判断和辨别,从大自然和生活中发现美的要素,选择相应的手段表达自己的审美意趣等。
2.艺术表现
主要反映学生掌握演唱、演奏、欣赏、造型等艺术表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音乐实践、视唱乐谱、音乐探索、制作美术作品、塑造角色形象等,体现出较为丰富的表现力及个性化的创意表达能力、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3.创意实践
主要反映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和实践应用的能力。包括在唱、奏、律动等表现时有自己的即兴与创编,能根据音乐特点进行简单的音乐表演,能采用不同的手段创作富有创意的美术作品等。
4.文化理解
主要反映学生描述和分析艺术作品的体裁、形式、风格等内容的情况。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内容、特点等方面的理解,主动学习、探究、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认识审美观、价值观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等。
5.艺术特长
主要反映学生在展现艺术特色方面的情况。包括根据测评内容展示一项或多项艺术特长,积极参加各项比赛等。
(五)劳育
1.劳动观念
主要反映学生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方面的情况,包括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形成劳动效率意识、劳动质量意识,认识劳动对国家富强、人类发展的意义,形成积极向上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
2.劳动能力
主要反映学生在日常劳动中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步骤与操作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包括生活自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劳动的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的能力等,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
3.劳动习惯
主要反映学生在劳动中的各种习惯,包括能自觉主动的劳动,安全规范、有始有终的劳动意识,体悟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自觉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