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理念的重要内容。自2013年浙江大学开展定点帮扶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景东县)以来,9批52名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支团)成员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青春力量。他们始终牢记并努力践行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从之江大地跨越山海,来到无量山脉,开展精准帮扶,“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让青年的“一池春水”成为激活县域人才蓄水池的“源头活水”。
研支团两次被评为全国“镜头中的最美支教团”,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全国特等奖等10余项荣誉,研支团所在的景东职业高中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所在的党总支获得“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研支团被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级各类媒体深入报道15000余次。由研支团原创的扶贫歌曲MV《无量山的告白》一经推出,累计播放量超过100万,研支团的工作不仅对景东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和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引发了广泛深远的社会效应。
一、项目基本情况
景东县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北端,幅员面积4532平方公里,拥有无量山、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居住着彝、汉、回、傣等26种民族,少数民族占50.8%,彝族人口占42.9%,是全国8个单一彝族自治县中人口最多的县。长期以来,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落后等因素阻碍了景东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明显的整体贫困、深度贫困。为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研支团探索出以教育扶贫为核心,以人才扶贫为根基,以志智双扶为方向的高校青年扶贫新模式,助力景东县实现脱贫摘帽!
研支团项目运行9年。每年选派5-7名优秀研究生,迄今已有52人(44名中共党员、8名共青团员)赴景东县接力开展1年支教扶贫。截至2021年7月,研支团累计教授93个班级、4000余名学生,共完成20000余节课时的教学任务,助力景东县职业高中连续9年职业高考上线率位列云南省第一,其中3名景东籍学生通过“高校专项计划”考入浙江大学;培养的学生参与实习及就业,在2019年顶岗实习活动中,使1070名参与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共增加2472万元,户均增收2.31万元。研支团累计筹募社会善款390余万元,受益学生遍及景东县13个县镇93所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生6000余人。这对教育阵线立足国家滇西发展战略,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和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二、项目特色亮点
2013年以来,研支团践行高校青年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的核心,联合学生、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五个维度,推动校园建设、知识赋能、精准资助、产教结合、多元联动的“五位一体”的全闭环教育帮扶模式,探索出以教育扶贫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校青年扶贫品牌”。
1.以人才输送驱动教育帮扶,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研支团主动担起学生薄弱学科英语和数学的教学任务,围绕“狠抓学习态度,教会学习方法,激发学习梦想”的思路开展教学,通过讲述大学生活、课余交流谈心、课后主动辅导等方式,以朝夕相处的榜样引领学生对考入大学的向往。在完成自身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筑起沟通桥梁,每年暑期组织与中职学生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团赴景东县职业高中支教,涉及包括机械、计算机、建筑、农林、医学等10余个与市场紧密联系的专业,每年超过100名浙江大学学生到景东开展暑期支教。研支团不仅重视贫困县学生职业教育基础知识和专业教学,而且重视县域学生个性与人格的培养,将东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融入教学,开创10余门通识教育课程和创建13个校园社团,建设“浙江大学智慧互联网+教室”,开设“求是小课堂”全县巡讲,内容涵盖红色教育、生活技能、经济社会、文艺体育等10余门课程,开创性举办景东县草坪音乐节、社团文化节等校园活动,覆盖景东县10000余名学生。研支团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活动,促进景东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搭建起东西部青年知识扶贫的新场景。景东县职业高中副校长阿应荣说:“浙大的老师们视野开拓、多才多艺,把浙大丰富的校园文化带到了学校,整个校园如沐春风,让学生爱上了校园,更爱上了自己。”
2.以资源互通激活本土人才,提升教师育人本领
研支团充分将浙江大学优势教育资源和景东县实际需求结合,构建多元培养培训格局,以专家上门、远程培训等创新型教育模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一方面组织开展“求是强师”计划,组织4期景东县教师赴浙江大学培训,3期“送教上门”和依托互联网开展2期“求是云课堂”,就教育教学核心竞争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专业技能提升等关键问题进行系统培训,共培训约800余人次。另一方面,研支团参与职业农民的产业教育培训,利用“县、乡、村”三级培训体系,邀请景东县乌骨鸡产业首席专家尹兆正研究员、野生菌专家陈再鸣副教授等为职业教师授课和乡镇村组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累计培训种养技术人员10000余人次,培养适应经济转型、技术升级的高素质“工匠之师”,破解人才青黄不接,让脑袋富起来,成为浙江大学帮扶景东县可持续脱贫致富的重要法宝。
3.以公益助学推进志智双扶,构筑助学强大保障
研支团连续9年开展“爱在滇西”一对一公益助学活动,组建助学扶贫领导小组,由浙江大学挂职干部、团委、研支团和景东县教体局、团县委的单位领导共同担任小组成员,每年根据景东县不同乡镇经济和教育发展情况研究制定帮扶计划,动员浙江大学师生积极参与,辐射“泛浙大”校友力量,形成从“个人申请、学校认定、资格确认、善款募集、实地发放、捐助公示、跟踪联系、情况反馈”的全闭环持续性帮扶模式,建立健全助学体系和助学制度,累计吸引包括党支部、高校实验室、社会企业组织等集体和1000余名爱心人士广泛参与,为景东县大中小和特殊教育学生6562人筹募善款和物资价值390余万元,遍及景东县13个县镇93所学校,由受资助学生亲手书写的爱心结对卡已成为架起九年山海情谊的桥梁信物。同时,学校专项设立“求是奖教金”和“求是助学金”支持帮扶景东教育事业发展,累计捐助300万元,并于2015年在景东一中援建“求是书屋”,持续捐赠图书18000册,成为景东人民阅读的打卡点。除此,研支团积极联合景东县委县政府、校友企业和社会组织形成合力,选拔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组建“自强班”和“甘霖班”,给予善款资助和定向培养。今年,首批“自强班”50名学生参加职业高考,其中二本上线26人,大专上线48人,二本上线率52%,是全校上线率的3.2倍,全省上线率的14.5倍,成为景东职业教育的一张金名片。已被云南师范大学拟录取的自强班学生张磊说:“是浙大的老师让我坚定了在职中也能考上大学的信念,将来我还要继续攻读研究生。”景东县教体局资助中心主任马恩说:“研支团开展爱在滇西助学,选拔贫困优秀的学生资助,他们像是一股春风,成为了受资助孩子们心中的榜样,更激发了景东学生要走出大山、考上大学的梦想。”
4.以校企合作拓展就业渠道,深化协同育人机制
研支团面对景东县域职业教育校舍建筑面积严重不足和学生实训教学条件滞后两大难题,依托学校从经费支持、专业建设和制度保障等多方面持续开展扶持。2018年,浙江大学向景东县人民政府捐赠500万元用于景东职教园区教学综合楼项目建设,帮助景东县职业高中开拓与长三角、京津冀地区和本地10多家企业长期合作,对接产业、优化布局,进行“工学交替式”、“订单式”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支团精准对接浙江区域优势和人才需求,与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泽达易盛(天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杭州甘霖基金会合作,在景东县职业高中新增首个“甘霖技能人才班”,第一期选拔14名学生,基金会出资28万,与杭州技师学院联合办学,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更加注重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和考核方案,更加注重培养前沿的实操能力和技能传承,学生最终将获得浙江省人社厅颁发的高级技工毕业证(等同于大专学历),有效提升中职学生的“专业提升+就业输出”人才竞争力,研支团多措并举给中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专业学习和实习就业平台,让“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愿景落地成真。
三、项目经验推广
浙江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发挥青年在扶贫攻坚中的生力军作用,研支团承载着“全校一盘棋”支教新格局的桥梁纽带作用,承担着“教书育人、发现需求、供求联结、落地推动、自我成长”的任务使命,从“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方面提出解决县域发展的“浙大方案”。
1.以教育扶贫为核心,激活“知识-能力”双动能,解决“扶持谁”的问题
研支团牢固树立“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理念,牢牢牵住教育扶贫“扶持谁”的牛鼻子,会同景东县教育局、团县委、景东县职业高中等部门制定年度帮扶计划和重点任务,确定扶持对象。一是面向景东县职业高中基础和薄弱学科授课,扎实进行基础知识学习,并以兴趣课堂和社团活动为载体,提升县域学生的素质发展。二是以研支团为纽带,搭建“浙江大学青年扶贫工作站”,开设“求是云课堂”,畅通浙江大学教师资源的互联互通,组织开展专项学习培训,通过外源性知识转移,让地方教育教师水平实现自我成长。教育扶贫以“学生、教师”为扶持对象,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实现了将知识传授转化为脱贫能力的闭环过程,从而使贫困群众具有提升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地方经济结构的动能。
2.以青年参与为主体,构建“服务-育人”双螺旋,解决“谁来扶”的问题
研支团以青年帮扶青年,以教育帮扶教育,为服务对象的生产生活创造知识赋能,从思想层面提升贫困青年的脱贫意识,通过课程教学、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贫困户的内生性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了多方式、多渠道的有效融合。在“育人”功能发挥中,研支团将脱贫攻坚主战场作为立德树人的大课堂、施展才华的大舞台,研支团深入实践,把调研论文写在大地上,并通过政务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促进了高校第二课堂的阶段性发展。研支团在为贫困县提供志愿扶贫服务的同时,也在服务中得到学习和提升,最大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