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小学网 > 下城区 > 正文

下城区的“1+1”公民协同发展共同体能否破局?

2023/7/7 2:55:18 点击:

下城区

下城区

下城区

2020年堪称杭城基础教育发展史中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同招”“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行动”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杭州公办民办学校发展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民办学校如何转型,公办学校如何高质量发展,这些因素也深深影响着家长对区域教育的获得感。

新形势下,杭州市下城区聚焦民办学校发展定位,对公办学校提升渠道进行统筹布局,正式推出“1+1”公民协同发展共同体。

“公办教育承载着使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的重要使命,而民办教育应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在下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黄伟看来,公民办教育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合作、共生、共融的。

在公民办教育并举发展理念构架下,下城区深入探索“民办+公办”的“1+1”共同体发展模式,一方面促进公办学校质量提升,另一方面引导民办学校的发展特色化、多元化,从而真正促进公民办学校协调发展,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观成武林小学、观成武林中学、长江绿洲小学的诞生

老牌民办学校领办公办新校管理教研同步实现高起点发展

观成武林小学、观成武林中学、长江绿洲小学,这是民办带公办的典型案例,民办学校将通过品牌植入、管理输出、资源共享等方式提前规划引领,从而让公办新校一启用就站在高起点上。

今年5月中旬,下城区发布了2020年公办中小学的教育服务区范围。在学校列表中,有一所新学校格外引人关注——观成武林小学。

学校冠名“观成”,不难看出与“观成实验学校”有着某种联系。家长们的这个猜测,很快就获得了下城区教育局的正面回应:这所小学,位于善贤路和红西河东南侧位置,30个班的规模,是由观成实验学校领办的公办小学。

这正是下城区首批“1+1”公民协同发展共同体。“所谓的‘1+1’,就是一公、一民,在这个发展共同体里,公办和民办学校是平等的、紧密的,他们不存在本部和分部的区分,更不是贴牌式的松散型合作。”对于“1+1”公民协同发展共同体,黄伟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对观成武林小学的全新打造,观成实验学校筹备已久。校长李洁说,将选派骨干管理团队进驻,新学校的师资已在观成实验学校提前一年进行储备,未来两校将实现行政管理、教学教研、师资培训、校园文化、课程资源等方面的同步共享,真正让这所新学校一开办就是一所成熟的学校。

类似的“1+1”公民协同发展共同体,下城区未来还有一批。如2021年,三塘单元一所30个班规模的公办初中将投入使用,命名为“观成武林中学”,同样由观成实验学校领办;2022年,文晖单元有一所18个班以上规模的公办小学将投入使用,名为“长江绿洲小学”,由长江实验小学领办。“在新学校的前期规划阶段,我们就开始介入,将会以长江品牌来带动绿洲小学的高起点发展,融入长江育人模式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把长江绿洲小学办成老百姓家门口的高品质公办学校。”长江实验小学校长吴聪慧说。

教育圈有个共识:一所好学校一定要拥有一套好标准。好标准,通俗来说就是一套科学、成熟的管理体系,它可以直接嫁接到新学校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从而催生出一批新名校。

“下城特色的‘1+1’公民协同发展共同体,其中一个特点就是民校带新校。”黄伟说,新学校的发展需要成熟学校来引领,观成实验学校和长江实验小学是下城区两所优质民办学校,无论特色还是品牌,在老百姓心中都有着较高的认可度。民办学校领办新校结成发展共同体后,民办学校将通过品牌植入、管理输出、资源共享等方式提前规划引领,从而让公办新校一启用就在高起点上,更好地满足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大成岳家湾实验学校与启正中学结为共同体

优质民办学校“反哺”公办学校公民融合为双方打开更大发展空间

大成岳家湾实验学校与启正中学的共同体,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公办学校借鉴民办学校机制灵活的优势,盘活自身的办学管理;民办学校借助公办学校的组织资源优势,让自身特色品牌更鲜明。

在下城区最新一批“1+1”公民协同发展共同体中,有两所学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一所是大成岳家湾实验学校,位于下城区南部的优质公办初中;一所是启正中学,率先实现所有制改革的优质民办初中。这两所学校的结合,从另一个维度诠释了“1+1”公民协同发展共同体的内涵。

“结成共同体后,我们将盘活两所学校间的人力资源和师生共同发展的诸多平台、课程群,学生样本的增多也更有利于教研的科学性,同时还将引入上海品牌中学的专家团队,以及杭州高级中学特级教师专家组来给两所学校把脉,实现互惠互利共同成长。”启正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杨士军告诉记者。

对于共同体的未来,大成岳家湾实验学校校长鲍争志同样信心满满。这些年,学校经历了民办转型为公办,再从九年一贯制转型为三年制初中,虽然学校的口碑一直不错,但也遇到了发展“瓶颈”。与启正中学结成共同体,就像焕发了学校办学的“第二春”。鲍争志说:“启正中学是杭高教育集团旗下品牌,我们将探索初高联通区域优质集群发展新样态,激活新的管理体系、打造初高衔接新课程,完成公民协同发展的新使命。”

“前些年民办学校很热,掐尖风盛行,很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省市出台招生新政,其实是一种‘复位’,让公办和民办学校都回到公平的起跑线上,重构了健康教育生态。”黄伟一直觉得,公民办教育之间不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合作、共生、共融的。

这里有必要回看一下历史。在杭州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一直是相辅相成的。2001年,杭州市政府出台《关于杭州市国有民办学校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2002年4月,杭州市教育局发文同意市区16所中小学进行“国有民办”试点,启正中学等一批学校实行“国有民办”机制运行。“当时,这些民办学校脱胎于公办学校,公办资源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如今,民办学校运用其体制机制优势发展壮大后,也需要‘反哺’公办,完成其新的历史使命。”黄伟说。

因此,“1+1”公民协同发展共同体的打造可谓恰逢其时。一方面,对公办学校来说,可以借鉴民办学校机制灵活的优势,盘活自身的办学管理;另一方面,对民办学校来说,可以借助公办学校的组织资源优势,让自身的特色品牌更鲜明。黄伟说:“这是美好教育下城样本的鲜明特征之一。公民办教育融合后,将带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样态,最终造福的是万千学生和家庭。”

解决“留民办还是回公办”的选择难题

“1+1”共同体让民办教师团队更稳定对口流动保障其归属感

民办在编教师对口流动到公办学校,在保障其归属感的同时,为公办学校注入了一支成熟的教师队伍。民办学校提前布局打造自己的校聘教师队伍,他们已逐渐成长为骨干。

2018年1月,浙江省政府公布《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强公办学校在编教师到民办中小学校任职任教管理。同一名公办学校在编教师在民办中小学校累计任职、任教时间不超过6年。同时,“意见”要求编制整改要到2022底年前规范到位。

为什么民办学校里会有那么多公办编制教师?这也源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政策——

早年,在民办中小学起步阶段,为了弥补教育资源短缺、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当地政府可通过挂职、支教等形式,派遣一定数量的公办学校在编教师给予民办学校支持。如今,这些民办学校已发展壮大,公办在编教师却占了不小的比例。当前,作为教育主体的公办学校编制紧张,所以促使一些民办学校的公办教师回流到公办学校。

身在民办学校的公办教师,面临着两种选择:留在民办学校就要脱开编制,选择编制就要回到区内其他公办学校。离开了原本熟悉的团队,教师个人的归属感会降低,而原本有竞争力的师资队伍各奔东西,也着实很可惜。在过去,这些公办教师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何安排好其归宿也是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极大考验。下城区的“1+1”公民协同发展共同体,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黄伟举了个例子。观成实验学校和长江实验小学领办公办学校后,其公办编制的教师可以对口流动到公办学校,但这不是一种编制挂靠,而是人事关系和日常教学的整体迁移。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师团队的完整,保障了教师的归属感,也为新学校注入了一支成熟、有战斗力的教师队伍。

公办教师去了共同体内的学校,那么民办学校的优质教师资源会被“稀释”吗?黄伟坦言,其实民办学校早已做好了准备。这些年民办学校与教师都是自主签订人事关系,不带编制的,这也方便学校打造一支有自身文化烙印的教师队伍,通过多年培养,他们已逐渐成长为学校的骨干力量。而原有的公办教师依然还在共同体里,学校之间的教研和课程等教育资源依然可以同步共享,“所以教育资源不仅没有被稀释,因为共同体的作用反而更加丰富。”

“‘1+1’公民协同发展共同体,将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民办学校在编教师的心。老师的心稳住了,战斗力提升了,孩子及家庭才可能真正享受到美好教育。”黄伟说。(本站编辑贾晓芸摘编)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河南各地开展“学雷锋我行动”文明实践主题活动
宿松第三届中小学校长论坛在宿松县举行
湖南省新田县探索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从“小而弱”到“小而美”
最新图文
省教育厅推广第四批落实“双减”工作典型案例
下城区的“1+1”公民协同发展共同体能否破局?
沈阳市北塔小学开展趣味期末学科评价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