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
2022-07-2723:03:18
阅读量:
极目新闻记者狄鑫
摄影记者黄士峰
视频剪辑狄鑫
通讯员王雯婷
实习生吴静李佳佳
“冯老师,您还记得我吗?”“冯老师,您一点都没变还是那么有气质。”“冯老师我高考考了685分!”7月19日,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千禧城小学(原辛家地小学)2016届毕业生,带着各自的高考捷报,一起回母校探望恩师冯莉。冯莉看着四个身高1米8以上的小伙聚在自己身边回忆小学时光,不禁喜上眉梢,沉浸在教师特有的幸福之中。
冯莉今年48岁,从教29年,当了29年班主任。每年高考结束至教师节,抱着鲜花前来探望她的学生都是校门口的一道风景线。师生间能有如此深情厚谊,与冯莉不离不弃的育人“法宝”——家访,有很大关联。这一步步家访路,让冯莉叩开了无数学生和家长的心门。
高中毕业生回母校看望冯莉老师(左一),师生捧着当年的作业有说有笑
初中生迎来小学班主任暑期家访
“黄岩森期末考得怎样?”“你感觉初一和小学六年级学习有哪些不同?”7月10日,是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千禧城小学教职工假期的第一天。傍晚时分,冯莉敲开硚口区古田二路附近一处居民楼的房门,到毕业生黄岩森同学家进行家访。
“冯老师,我现在是班上的语文课代表,这次语文考了A+!”再次见到小学班主任,即将升入初中二年级的黄岩森不仅没有陌生感,反而像竹筒倒豆子般,拉着冯莉从写作心得到暑期学习计划,兴奋地聊个没完。
今年暑假冯莉(右一)到毕业生黄岩森家进行家访(图片来源:冯莉)
黄岩森的爸爸黄松对冯老师的到来也并不奇怪,凡是冯老师教过的学生几乎都被家访过,家长们也非常欢迎冯老师常来沟通育儿经。“我以前就是个典型的‘暴走老爸’,性格比较急躁,靠打骂管教孩子。是冯老师几次联络,并且上门家访后,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黄松说,“比起传授知识,冯老师更多是从细节处育人。她的做法不仅教育了孩子,也影响了我们大人。”
黄松第一次和冯莉打交道是2020年,孩子刚升入小学五年级。“以前儿子爱迟到,冯老师打电话来了解情况,我下意识想开脱,说自己家住得远。没想到冯老师脱口而出我家的住址,惊讶之余我意识到老师是在认真关注每个学生,作为家长,我也不好意思再敷衍老师。”此后黄先生加强了对孩子生活作息的管理,再没让孩子迟到过。
冯莉
六年级时,儿子的成绩让黄先生有些焦虑。冯老师第一次上门家访时就肯定了黄岩森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开导家长,鼓励父子间多沟通、少指责、多倾听、少抱怨。冯老师还让黄先生改变了写随笔、看课外书是浪费时间的想法,让兴趣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内驱力。“确实,冯老师的教育理念在孩子身上都得到了验证。”黄松说。
冯莉家访的对象不仅有在校生,也有已经毕业的学生;家访的地点不仅在学生家里,还有孩子们升入的初中学校。为何家访的战线拉得这么长?冯莉解释:“教育是个持续的过程,我回访已毕业的学生,是在向学生学习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调整教育方法,让小升初衔接更加贴合下一阶段的学习要求。”
29年间从独自家访到“带团”家访
从冯莉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算起,29年间她的家访之路已经升级到了3.0版本。
“刚工作时的我,只把家访当成‘武器’来治那些令人头疼的孩子,向家长‘告状’。”冯莉回忆。慢慢地,她变“告状”为“报喜”:当某个学生取得进步时,冯莉会在放学时和他(她)同行,边走边聊,到了学生家里,当着家长的面夸孩子的进步,学生自信心大增,家长也十分感激。这便是冯莉的家访1.0版。
冯莉老师深受学生们喜爱
2005年暑假的一天,冯莉接到了学生黄凌虓爸爸打来的求助电话,对方想请冯老师到游泳馆,鼓励正在学游泳的孩子。“那天黄凌虓本应丢掉浮板游,可他胆小,不敢尝试,家长希望我去给他打打气。”那天太阳很大,冯莉放下电话便搭乘出租车赶到游泳馆,在池边冲学生竖起了大拇指,学生惊喜不已,果真丢掉了浮板。
从游泳馆出来,家长又邀请冯老师去他家坐坐,就当是一次家访,还提议带冯莉去到班上其他几个住在同一小区的孩子家去“串门”。此后,“暑期串门”成了每年冯莉老师的固定项目。“每到一家后,热心的家长和孩子会主动给我带路,去附近孩子家里,我的家访队伍也变得浩浩荡荡。”冯莉说,通过串门,她不仅了解了孩子们假期学习和生活情况,还为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及时解决作业中的难点。
冯莉老师和学生们在一起
近几年,冯莉老师的走访又有了新形式。她将带着家长串门访,升级为“学生、家长、教师三方联访”。形式上有了学科教师联合访、小组成员互访、带着家长串门访;针对不同的对象,有贫困学生家庭慰问访、距离最远学生家庭体验访、意外受伤学生安抚访等。活动内容也从单纯的聊天,升级成视频访问、家庭聚会等等。
“我会带着注重成绩的家长到注重运动的家庭去,让孩子了解其他孩子的生活,让孩子触动孩子,让家长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这种家常式的联系,家人式的走动,使家长之间成为朋友,班级充满亲情。
家长代表、75岁的奶奶杜玉珍走进课堂给孩子们带来“百家姓”专题讲座(图片来源:冯莉)
“有一年暑假,我和冯老师一块家访。因为天气炎热,间隔又远,不少是老小区,没有电梯,我跑了三家就有些吃不消了。冯老师坚持清早出门晚上七八点回家,40天的假期她把全班37个孩子家访了个遍,太了不起了!”音乐老师黄美丹竖起大拇指叹服道。
冯莉还善于从家访中挖掘教育资源,引导家长从关注“自家娃”到关注“这班娃”,邀请有特长的、有专业背景的家长来校开讲“百家讲坛”,丰富课堂形式。她的这一举措有助于打通“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最后一公里”。
支教不忘“法宝”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冯莉常说:“教育是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她也是这么做的。2018年8月,冯莉响应武汉市教育局号召,到黄冈市团风县思源实验学校支教一年,任教小学二年级一个班的语文课和两个班的道法课。
“刚到当地不适应,失眠了整整一个月。”冯莉告诉记者,她和其他前来支教的老师们租住在学校附近的招待所里,房间紧挨着公路,晚上来往的车辆就像贴着耳根子驶过,让人难以入眠。
冯莉在田间地头给学生上课(图片来源:冯莉)
生活上还未适应,但工作上冯莉早已是全情投入。支教期间她依然坚持到学生家中家访,尤其是学习上有进步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家去得最多。村里交通不便,冯莉就和孩子们边走边聊,把田野、菜地都当成课堂,她指着藤上摇摇欲坠的黄瓜,从根、茎、叶讲到生命的意义。她带着孩子们做自然笔记,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从身边获取写作素材。
冯莉负责的二(5)班有接近70名学生,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她用不到一年的时间,走访了半数家庭。一起支教的老师严小萍说:“冯老师经常向家长夸赞他们的孩子,带去好的消息,村子里的乡亲都觉得新奇。”
毕业生和家长回校探望冯莉老师(左二)
冯莉偶然得知,班上学生萍萍(化名)的父亲意外去世,母亲陈利一个人照看着8岁的萍萍和2岁的弟弟,痛苦万分。冯莉不忍心看着一家子陷入绝望,便一次次上门关心母子三人,陪他们聊天、包饺子。冯老师发现萍萍妈妈有一副好嗓子,就鼓励她培养兴趣爱好,通过唱歌发泄情绪,慢慢走出阴郁。“有一次我骑摩托带着冯老师去我家,半路体力不支,带着冯老师一起摔倒在泥地里,那次印象特别深。”陈利说。
“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2019年,冯莉即将结束支教返回武汉,陈利一字一句教会萍萍唱这首《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并把孩子的歌声发到班级群里,以表感谢。一年的支教生活虽然结束了,但冯莉和陈利的友谊一直延续至今。在冯莉之后,该校越来越多的老师也加入到家访的队伍中。
17年每天批阅“交流平台”激励学生
作为班主任,冯莉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心理健康,“交流平台”就成了冯老师与每一届学生沟通的“秘密花园”。“交流平台”上的内容不限文体,不限字数,学生们根据白天里的所思所感或写诗、或作画、或随感。
刚毕业的学生王诗婷说,“每天不论多晚,老师都会看交流平台,一一点评回复,冯老师还为交流平台本设置了权限,学生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公开或者不公开。”冯莉鼓励学生放开胆子书写心声,也鼓励家长用书信和孩子交流。
师生每天在“交流平台上”互动
刚升入六年级的杜禅清性格内向,她试着把每天的想法和心情吐露在“交流平台”上。“我为什么不合群,想了好久,却也不知道答案。”冯莉为其留言:“改变自己,尝试着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得知杜禅清不敢表达,冯老师回复“我每天上课改作业很享受,不如你也试试,讲个微课吧。”虽是寥寥数语,却让杜禅清感到无比温暖。
这种借助作业本开设的“交流平台”,是冯莉与学生无障碍交流与激励评价的缩影。这一做法她已经坚持了17年,成为学生心灵上的疏导、自信心的培养、润滑亲子关系的“促进剂”。
冯莉
2013年至今,冯老师通过微信朋友圈、QQ空间、教育云平台了3000多个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包含2万多张照片、200多个视频,共20余万字,并对所有家长、同事开放,欢迎大家从中汲取“教育经”。这些朴素的积淀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和家庭。很多家长原先不懂如何陪伴孩子,如何面对孩子的叛逆,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在这些故事中都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她不仅会写故事,也会讲故事,她还请每一届优秀学长给学生他们的成长故事,让孩子影响孩子。
“冯老师的时间都花在了工作和学生身上,其余就是用来帮助年轻老师了。”在武汉市“功勋班主任”冯莉老师用心用情地传帮带下,青年老师郑巧已经成长为硚口区“优秀班主任”。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继承了冯老师的衣钵,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文章来源于:http://xiaoxue.ljyz.com.cn 小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