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溧阳市古渎小学始终坚持“文化立校”,以“水乡”地域文化为依托,以“特优美”(有特色、质量优、校园美)为品质办学的方向,着力打造适合每一名师生成长的生命空间、温馨家园。在古渎小学改造提升后的新校园投入使用之际,围绕“特优美”这个办学目标,在新时代背景及现代教育理念影响下,结合原有的校园文化打造基础,面对新校园,学校又进行了新思考,并展开了新的实践与探索。
文化之“芯”:学校发展的内核
学校是众多文化汇聚与交集的地方,也是各种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场所,更是新时代观念与价值观的普及阵地。在“有特色”文化追求的引领下,古渎小学综合学校水乡地方文化、内在发展基因、时代价值内涵,明确提出“肃雝知恩、树德明责、敦本尚礼、沁一存志”的核心文化价值理念,并将学校的文化目标追求具体化,以此来引领整个校园的文化发展与提升。
文化之“形”:师生心中的模样
文化要有“形”,不是外在建筑形状的变换,或是校园场地的更迭,而是由内至外,由外至内的相互成全,让整个校园呈现一种舒适的、自然的、沉浸的直观感受,又能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能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入得了心的文化存在。
新校园的建设促成了全校上下的“文化共创”,齐心协力共同构建自己喜欢,舒适的学习生活空间,从区域构建、活动室、功能室及“温馨学舍”特色教室等汇聚了众人的智慧,共建了美好校园的良好氛围,每一位人员都成了设计师、施工员、鉴赏者、评论家。将值得沉淀、传承、经典的文化景观加以留存改造,如楼名、苔趣园、水润舫(知恩亭)、渎溪水韵、苔庭、静舟致远等,同时因地制宜,开发与建设了“开卷有益墙”—“脚踏实地座”—“不忘初心船”—“思源致远井”—“胸有大海台”—“七彩花园地”内涵精神的文创之作,丰富了办学具体目标,极大地厚实了学校的文化底蕴。
基于水乡文化背景下,“教育的、文化的、雅致的、灵动的”的校园样态与面貌,正以全校师生喜欢的模样慢慢展开。
文化之“行”:质量优先的生活
校小人少,必须精选力做,凭借有限的空间与资源,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与特点,面向每一位,以“文化”为统领,过有质量的学习生活,学校在行动。
“行”在常态。学校以“师生一日学习生活”为样态,对应文化目标与追求,形成准则与要求。加强对“一日流程”研制,重构与优化,安排与实施,督促与落实,整体编排,实现常态化管理。早晨到校后的“人人有责”,大课间的“自选运动”,课堂中的“真我风采”,午休时的“闲暇时光”,放学后的“延时享暖”,唤醒与催生新的质量意识与水平,让每个时段、每个场景都有意思、有意义、有意蕴。
“行”在课程。学校以一日学习课程为主线,以德育特色课程为主旨,以水乡特色文化课程为主导,并以全校师生为“主角”,整体规划,有序落实,努力实现价值目标引领下的“五做并举”:“沁一存志”——做有志向的水乡少年,“树德明责”——做明责任的水乡少年,“敦本尚礼”——做懂礼仪的水乡少年,“肃雝知恩”——做能知恩的水乡少年,“水乡情怀”—做超自强的水乡少年。学校依托“小班化”优势,着重强调“过程质量”,充分学生的尊重个性与选择,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体验、实践、研究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将挖掘潜力,发挥智慧,张扬个性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徜徉其中,共同成长,各美其美。如共同商议制订“四大节”(水乡文化体育节、水乡文化艺术节、水乡文化读书节、水乡文化科技节)活动方案,对学校“大舵手”奖颁发提出建议并负责奖项管理事宜,自主申报班级管理岗位并制订要点,校内外活动时的“志愿者”等,努力构建与创设适合的课程内容学习平台,让每一名学生在经历中享受教育带来的喜与乐,苦与甜。
“行”在团队。众人划桨开大船,学校在“母爱情怀”团队建设总体目标下,由于教师人员少,必须培养与发展勤奋、竞争、自信的一专多能、身兼多职教师个体与团结、贡献、向上的和谐队伍,这样才能保障各项工作的全面展开。学校通过举行“九九重阳·尊老爱老”活动,感谢他们的付出,铭记他们的贡献,传承“感恩文化”;开展“学习模范张桂梅,我为党旗争光辉”专题之“大家访周”、“围绕双减的沙龙活动”、“育人故事”系列活动等,践行新时代教师风范,弘扬“先进文化”;通过党课、思政课、主题党日、远程学习日等带领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教育方针等,扩展“党建文化”;组织进行“祝福教师节”、“庆元旦·迎新年”教职工系列,加强协同精神,提升生活技能,孕育“闲暇文化”;组织多层次、多元化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示范观摩、竞赛评比等活动,发展“共研文化”等,以文化引领的方式,培育团队的综合素养,育人水平,力争形成“老年教师留样、中年教师放样、青年教师有样”的良好团队。
文化之“心”——校园品质的厚度
文化需要锤炼,更需要坚持,因为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校园精神。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不二法门。学校以“特优美”为目标导向,以“印象·水乡”特色文化建设为文化基础,以“过有质量的学习生活”为教育要义,行进了五年,探索了五年,还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因为只有文化,才使学校有了内涵,更能孕育恒久的力量,学校各项事业也将蓬勃深入地发展。(史建忠)
文章来源于:http://xiaoxue.ljyz.com.cn 小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