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2-03-27
原标题:为了边疆孩子们的海阔天高——记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新疆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
【道德模范光明礼赞】
走进新疆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中央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再往里走,是一座白墙灰顶高四层的教学楼,全校600多个学生在这里学习。这所在祖国边陲的小学,距边境线不到100公里。
“你看到的这个校区是我们的新校区,旁边还有一个老校区,不过它现在有了别的用处。”校长库尔班·尼亚孜整理了一下他那件别着党徽的夹克,做了个手势请记者坐下。“老校区是我们2003年建成的,我们学校的故事就从那里开始。”从老校区到新校区,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承载着库尔班·尼亚孜19年来坚持用国家通用语言办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点点滴滴,也见证着这位全国道德模范的光荣事迹。
走出去,青年的他看到了祖国的强大
库尔班·尼亚孜如此重视国家通用语言和中华文化教育,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在乌什县依麻木镇的托什干河边,库尔班·尼亚孜自小和他的家人生活在那里,20世纪50年代,河的对岸住下了一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职工。
自那时起,父亲就会经常跨过托什干河,带他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四团。“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我们不同。在那个地方,市场上摞着一笼一笼的白馒头。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偶尔可见骑着自行车的身影。”库尔班·尼亚孜回忆说。
渐渐地,他也会用国家通用语言和职工进行交流。“同样用托什干河的水,他们用农具耕田,可以让庄稼长得很高。那个香喷喷的香皂,擦在脸上连心情都会变好。”库尔班·尼亚孜边说边用手比出搓脸的样子,“在我当时的记忆里,在团场生活的日子真好。他们还说祖国很大,有更繁华、更美丽的地方,鼓励我以后努力走出去看一看。”
1982年,库尔班·尼亚孜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镇上第一个大学生,走出了乌什县。说起在新疆大学时的经历,他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实习那段时光:“当时我们坐着火车去北京实习,一坐就是80多个小时,我记得很清楚。下火车后,我和同学了解到接我们的车会从天安门经过。那天天还下着雨,我们在车里,望着窗外的天安门广场,激动地挥着手臂、大声欢呼,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长安街宽阔的马路、颐和园迤逦的景色、苹果园穿梭的地铁,在库尔班·尼亚孜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从那时起,我就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世界真的很大、很精彩,我们应该多走走、多看看。”他说。
毕业后的库尔班·尼亚孜回到家乡,成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国家通用语言教师。
“我努力地向学生教授国家通用语言,我很替他们着急,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很重要。”库尔班·尼亚孜说。
做了多年老师后,库尔班·尼亚孜跟着全国的“下海潮”,去内地做起了生意。“当时选择停薪留职,我没有一丝害怕,因为我知道,我会国家通用语言,在内地沟通没有问题,这是我的优势。”
在浙江义乌和温州,他熟练地和商贩们交流,从他们那里批发物美价廉的商品,再运到家乡售卖。他开了批发店、超市、药店,创业非常成功,两三年就赚到了120万元。这时的库尔班·尼亚孜还没有回到他熟悉的教育领域。
学校建设历经曲折,但他依然坚持
真正触动库尔班·尼亚孜兴建学校的原因有点偶然。有一次他回到镇上,在公交车上和三个背书包的小学生闲聊时,他问道:“你们要去哪里?”“我们去乌什县国家通用语言小学上学。”孩子们回答。
库尔班·尼亚孜突然意识到,当地孩子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还得坐车到县里。
几年沿海发达地区的闯荡经历让他感受到,沿海的人们观念开放、重视教育,而在依麻木镇,很多乡亲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乌什县,受的教育也很少,他决心建一所国家通用语言小学。
2003年,库尔班·尼亚孜办小学的想法得到了依麻木镇党委的大力支持,校址确定后,库尔班·尼亚孜拿出60万元积蓄建设学校。
对于教师的选择,库尔班·尼亚孜有着长远的考量:“为了让农村孩子从小接受标准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弥补我当老师时发音不准的尴尬问题,小学的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
学校党委书记、副校长李永红回忆起刚来学校时的情景,她说:“我母亲就是一名老师,我大学毕业后回到了第一师四团。当库尔班·尼亚孜找到我时,我开始还是有些犹豫,毕竟是去镇上教书,但是库尔班·尼亚孜耐心地向我阐释他为什么要办这所小学,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很打动我,我当即答应了。”
为吸引孩子入学,库尔班·尼亚孜特意购置了三米高、红黄蓝相间的彩色旋转滑梯。第一届招收了87名学生,库尔班·尼亚孜准备直接用普通话向孩子们授课,第一堂课开课时,他还邀请了学生家长观摩。
可结果并不像库尔班·尼亚孜设想的那样,开课第一天,课堂就乱成了一锅粥。“当时学生听不懂国家通用语言,老师又不会讲维吾尔语,安抚不了孩子们,他们只想离开这个地方。”库尔班·尼亚孜说。
教室外的家长们见此情景,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领走,质疑声也接踵而至。但库尔班·尼亚孜并没有放弃,他知道,他是为孩子们好。他逐一到87个孩子的家里家访,并向家长承诺:“学费一分钱都不用掏,两个星期如果教不好,我再额外退钱。”就这样,一部分孩子总算回到了校园。
针对沟通问题,库尔班·尼亚孜冥思苦想,终于在第一师四团找到了一位快板老师,用快板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汉族老师们也摸索出与孩子们的相处之道,两个星期后,终于解决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问题。
教学逐步走上正轨,老师和学生的感情也越发深厚。李永红说:“学校老师对学生的陪伴是全方位的,从晨读到晚自习,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同吃同睡。学生生病了,我们带他们去看病;衣服脏了,我们为他们洗衣服;学生有心事,也会向我们说。”
学生信任老师,老师尽心教学,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2010年6月28日是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第一届小学毕业生报考“内初班”揭榜日。榜单揭晓,六年级一共有38个孩子,其中32个考入了“内初班”,录取人数占了乌什县录取总人数的一半。听到这个消息,库尔班·尼亚孜激动得热泪盈眶。
家长们看到了实打实的成绩,打心里开始认同这所学校,生源再也不用发愁了。
2016年,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第一批学生参加高考,穆萨·图尔贡就是其中之一,他以701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从这所边境小学里走出的青年成为当年阿克苏地区的理科状元。
丰富学习内容,让文化认同扎根在学生心里
库尔班·尼亚孜很重视爱国教育。每周一,他都要带着学生们举行升旗仪式。面对国旗,学生举手庄严宣誓:“我宣誓,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感到非常自豪!我爱伟大的祖国,我愿做民族团结的小主人!”
“我常在学校跟师生们讲,一滴水只有汇入大海,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一个民族只有融入祖国大家庭,才能得到永续的发展。”库尔班·尼亚孜说,对于祖国的热爱,是他要根植在每个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学生心中最重要的思想。“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的任务就是让民族团结的‘石榴籽’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京剧、古筝、二胡、国画、窗花,只要学生想学习,库尔班·尼亚孜都会为他们安排。学生学会了,回到家还会为家长表演,家长国家通用语言不熟练,学生还可以当“小翻译”。
“你还记得我刚说的那个老校区吗?我把它改成了中华文化大院,向镇上的居民开放,让他们一起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库尔班·尼亚孜说。在这里,一些群众在练习书法,一些群众在看书喝茶,还有的一边下棋一边聊天……在库尔班·尼亚孜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中华文化大院,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希望有更多的人像我和我的学生一样,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和中华文化,走出小镇,去拥抱外面的世界。”库尔班·尼亚孜说。
(本报记者王艺钊)(王艺钊)
文章来源于:http://xiaoxue.ljyz.com.cn 小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