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仿佛来自远古的醇厚箫声,让中国民谣《茉莉花》更显柔和典雅。演奏这首曲目的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玉屏萧笛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昆山箫笛社第四代传人刘泽松。其使用的乐器,正是由他亲手制作的玉屏萧。
玉屏箫笛,传统手工箫笛的典型代表,用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出产的竹子制成,遂因此而得名。
刘泽松介绍,玉屏箫笛从选料到制作十分讲究。它是用当地一种特有的长在阴山溪旁少见阳光的水竹制作而成。这种竹子节长、肉厚,通根基本一致,只有人的拇指粗细。砍竹的时间很讲究,一般是立冬后两个月为好。因为这时的竹子含水和糖分较少,做出的箫笛不易开裂和霉变。
刘泽松:“这种竹子做出来的音色很远古,我们很有名的一种萧叫扁萧,它在山上采了以后要压扁,形状上是扁的。制作上面它的音孔的形状也不一样,顶盖上面有镂空的雕刻,而且它的声音吹出来配古琴的话非常好听。”
玉屏萧笛制作工序繁多复杂,且均采用手工制作。从伐竹到制成,箫制作有24道工序,调音笛有38道工序。最后在箫笛表面刻上各种图案和诗词。
从山上砍下来的毛竹,加工成胚子,要用火烧直,烤干,然后放在库房里面,库房要分哪一年的库房,比如是今年的库房、去年的库房或者是前年的库房,这个放在家里面就要放三年以上,才能够做。还有加上雕刻,把中国比较传统的书法,还有图案这些雕刻在上面。通过很多年的摸索和专研,现在已经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它对传承文化有很大的好处。
可以说,一名技艺精湛的萧笛制作师,同时也得是精通乐器、书法和雕刻的艺术家。
因为做胚你要调音嘛,如果你不会吹的话怎么调音。雕刻的话你在书法绘画方面功底很差,做出来的东西书法、图案就不生动。
今年66岁的刘泽松告诉记者,他们家从曾祖父那一辈开始制作萧笛,爷爷刘昆山创立的刘昆山箫笛社,历经四代,到他这里已有105年的历史。
刘泽松10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吹奏萧笛,小学五年级学习萧笛制作,15岁进入玉屏县萧笛厂参加工作,从此正式踏入萧笛制作行业。1985年,刘泽松的父亲刘文忠退休后,恢复刘昆山老字号萧笛的生产,刘泽松便跟随父亲一同经营至今。2006年,他亲手制作的“龙凤扁萧”在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总决赛上,被评为“贵州名创作品入围奖”,并成为铜仁市指定旅游产品。2007年5月,刘泽松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玉屏萧笛制作技艺传承人。
与萧笛为伴五十多年,岁月在这位老人的身上刻下了斑白的痕迹,同时也使得“刘昆山萧笛”这个祖传品牌声名远播。
刘昆山:“现在“刘昆山”用我爷爷这个名字已经注册成商标了,还是比较有影响。在附近的比如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都还是很有知名度的。”
创新是企业的根本。刘泽松意识到,在保持和传承萧笛制作核心技术之外,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才能让玉屏萧笛的发展之路走得更长更远。在制作萧笛的过程中,刘泽松凭借多年的经验,突破性的将萧笛的打孔工艺进行了改进,并申请了专利保护。这项技术使得演奏者在吹奏时更得心应手,也让他制作的萧笛更受消费者的喜爱。如今,刘泽松制作的萧笛每年的产值能达到100多万。
刘泽松:“现在的产值很高,利润很高。因为现在和以前也大不相同,时代都是进化的嘛,文化水平、消费水平还有音乐水平都在同步增长,所以我们生产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人家要什么东西,现在就要高端的东西,比如这次我去香港以后,发现喜欢萧笛的人就挺多,现在一直订单都没做完,都要一千块钱一只的。”
虽说刘泽松两鬓斑白已过耳顺之年,但在这位老人身上依旧能看到蓬勃的朝气与动力。早在2005年,刘泽松就与在北京工作的女儿一起,创立了专门销售“刘昆山萧笛”的淘宝网店以及独立的宣传网站,如今淘宝店的点击率已经将近20万。
刘泽松:“人家网上销售都火爆得很,怎么不做个网站宣传宣传?后来我在2005年就在淘宝网上注册网站,现在已经七八年了,效果也很好,现在在网上一点刘昆山或者是玉屏萧笛,刘昆山的网站就马上出来,所以影响很大的。”
明年,刘泽松还打算带上自己制作的玉屏萧笛,参加在西班牙举行的一场国际博览会,并用他的萧笛演奏一支西班牙的乐曲,通过音乐的交流,让玉屏萧笛的天籁之音响彻国际。
刘泽松:“明年呐就要走出国门,真正的走出国门,到西班牙去。音乐是世界语言,所以这次如果走出国门的话,对于宣传玉屏萧笛、继承传统文化,宣传到国外去也是很好的,如果是能吹上他们西班牙的名曲啊,民间曲调啊,吹上几首这不就沟通起来了嘛!”
玉屏箫笛,音韵清越,工艺精巧,是民族乐器中的精品,是玉屏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发展融合的结晶,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国乐器中独树一帜。
版权说明: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