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澧浦小学所处的澧浦镇,生态环境优美,是中国著名的苗木之乡。该校本地学生居多,几乎家家户户种植苗木或经营花木生意,为本土实践劳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诸多保障。该校以“礼”文化为依托,以“小花匠”劳动教育为评价切入点,以“五育并举”为目标,以大数据为辅助开展劳动教育评价信息的采集、分析工作,以革新评价为突破口,进行劳动教育共享评价的探究。构建并实施“目标共向——主体共育——内容共建——评价共享”为一体的“1335共享”评价体系。具体情况如下:
一、目标共向,架构“1335”劳动教育共享评价体系
“1335共享评价”即为“一核心、三端口、三特性、五类卡”。一个核心为:“丰实少年”(澧想积分),通过学校管理端运用信息技术记录;三端口:电脑端、服务端、手机端;三特性为可见性、可得性、可用性,评价内容可见性,评价方法可得性,评价路径可用性;五类卡:知识卡、习惯卡、技能卡、成果卡、公益卡。该校进行“澧想积分—丰实少年”的研发与设计,建立以“澧想积分”为载体的积分收集、分析系统,借助已搭建的“云端”数据平台,通过对学生澧想积分劳动评价数据的优化整合,形成了学生劳动素养成长基因库,提高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育人功能。
二、主体共育,研制“1335”劳动教育共享评价指标
基于学校大数据,整合学校以往的劳动评价维度,制定出全新的“共享”评价维度。以劳动丰实教育为圆心,以劳动教育活动为半径,把劳动内容融入日常教育活动和主题教育中,形成五育并举的德育体系。
进行劳动“丰实少年”的研发及设计,通过对“澧想积分”的研发,从以劳立德——知识卡、以劳启智——习惯卡、以劳健体——技能卡、以劳育美——成果卡、以礼促劳——公益卡五条脉络进行。每张卡都有独一无二的二维码,可以扫描到终端机上,进行存入积分。对劳动特性(可见性、可得性、可用性)进行分解,研制形成三个一级指标、三个二级指标、系列具体细化的评价要点,初步构成了该校劳动教育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三、内容共建,实施“1335”劳动教育共享评价体系
将“1135”劳动教育共享评价融入学校“理想积分”丰实卡评价体系,将认识常用劳动工具等纳入“基础理想分”;将现场技能测评、劳动技能大赛纳入“绩点理想分”;将建立劳动成果集;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纳入“奖励理想分”在每一类的理想积分下,可以兑换相应的劳动卡项:基础理想分兑换知识卡、习惯卡;绩点理想分兑换技能卡;奖励理想分兑换成果卡、公益卡。集满“知识卡、习惯卡、技能卡、成果卡、公益卡”五类卡后,可以获得一张一级大卡丰实卡,获得“丰实少年”称号。
(一)构建理想积分评价,创设劳动精神场域
1.基础理想分——共享劳动评价科学化
基础理想分导向的是劳动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拓宽了劳动教育评价的领域,将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的整个劳动过程,它是对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动机、劳动实施结合的评价。过程性评价关注劳动认知、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过程性的表现性要素。
(1)评价日常化。以小花匠劳动为评价切入口,以丰实卡为一级评价,知识卡、习惯卡为二级卡,六个类别的花匠章为三级卡。精心设计争章评价体系,梳理了争章的具体内容,并把这些内容融入日常生活,即行即评,做到评价日常化。该校设置了六个类别的花匠章,每一类下面设4枚小章,共6枚大章24枚小章,每枚章有具体的内容目标,既有针对性,又便于落实。让孩子们在不断争章活动中,感受到劳动的成就感和无穷的乐趣,提高劳动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2)评价主题化。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各年级的主题劳动。通过智慧校园平台,每周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主题劳动任务,通过家长手机端平台反馈上传劳动感受和活动照片,从而获得劳动理想积分,积累获得丰实卡。如:春季小花匠们播下希望的种子、植树节进行植物栽种、国庆假期进行“劳动之花装点国庆”……
2.绩点理想分——创设劳动教育场景化
绩点理想分导向的是学生劳动技能的评价,是增值评价。竞赛对劳动技能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引导学生对劳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进行劳动技能大赛的策划与实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物品整理、生活急救、盆栽花卉等生活小技能设计成有趣而又充满挑战的劳动技能个人比赛和团体比赛项目。
(1)现场技能测评。以小花匠为评价切入点,设置模拟情境,组织技能测评。评估的原则是基于真实的观察和测评,在测评活动中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进行评价,同时随机辅以教育。
(2)劳动技能大赛。为深化“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该校每学期进行劳动技能大赛。围绕日常家务劳动和生活技能展开:有低段的剥大蒜、系鞋带,有中高段的叠被子、识五谷和辨调料。全校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收获满满。劳动砺心志,实践促成长。
3.奖励理想分——共享劳动教育评价融合性
劳动素养作为人的内在素质,具有充分的内生性、内在性、自主性特点,必须在外化形态下才能得到准确评价与衡量。奖励理想分导向的是劳动教育评价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劳动成果、公益活动(社会实践)。
其一,把种植劳动实践,纳入学校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手册,记录在专门的《小花匠成长手册》中,对学生日常劳动和技能测评情况进行记录,对建立劳动成果集的学生进行奖励成果卡。建立劳动成果集既全面地记录了学生的精彩,又持续地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其二,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公益活动中,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参与其中,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实践劳动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在重阳节来临之际,带着孩子们去敬老院参与实践劳动;周末,孩子们自己组队参与社区里的垃圾分类劳动……学生们都可以获得一张公益卡。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知识转化为劳动成果,理解劳动价值的内涵。
四、评价共享,凸显“1335”劳动教育评价的全息性
(一)动态感知:建立劳动学习共享评价系统
智慧教育平台由三个中心组成,一是全息数据中心,负责采集、分类和储存学生学习和成长数据。二是智能评价中心,生成、出具、储存评价报告。三是服务运维中心。智慧校园感知系统的终端由音频、视频等采集传感器和网络窗口组成,一方面主动采集学生劳动活动、劳动课上等日常信息,另一方面接受学生劳动作业作品等数据的上传,将学生劳动学习过程资料采集起来,记录在案,伴随终身。
每学期期末,会请家长到手机端为学校“丰实少年”的评比投上自己的一票。同时邀请了家长代表到学校参与“丰实少年”的评选活动。家长、孩子、老师手持“大拇指”,在投票区投下了自己神圣的一票。通过家长、学生、教师三方互相评价,评出了澧浦小学24名具有劳动特色的“丰实少年”。
(二)达成共享: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信息化
教师通过智慧校园平台,进入“活动管理——户外劳动——发布活动”进行每周劳动实践作业的布置。学生通过智慧校园完成劳动主题,展示劳动成果,实现劳动教育过程性评价和劳动教育电子档案的双重功能。智慧校园支持学校、学生、家长、三方登录接口,从而保障多方合力落实劳动教育。评价是从认识世界走向适应世界、改造世界的介质。评价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更好适应和改造世界。因此,评价具有面向实践的产生性和突出的服务性。劳动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眼中有劳动、心中有服务,眼中有生活,心中有社会。该校将继续致力于构建多层次、全方位、重内涵的评价体系为抓手,满足学生多样化劳动需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让全新的评价礼润孩子的童心。(周海滨盛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