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自始至终从事一份职业,是什么样的感受?文天立对此的回答是:坚守和牵挂。
自1976年参加工作以来,文天立坚守为孩子开路、转村民观念、推家乡建设的抱负和理念,一直扎根青川这个四川北部边陲小县的最偏远乡镇从事教书育人工作,至今整整40年。
扎根偏远乡村在乡村学校工作,控辍保学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而文天立从1976年9月就开始将做好教学工作和“追回”失学孩子同步安排、协同实施。
他把一天的时间分作上、下午两段,每天步行两三公里,风雨无阻地往返于荆棘丛生、侧临悬崖、宽不足30厘米的巉岩小道,连续无休地给巡回民小两个教学点的孩子送去知识的雨露。在完成一天的教学任务后,他又走村入户,逐一走访辍学孩子家庭,向家长讲解教育政策,分析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需要,并结合身边的典型,推心置腹,娓娓道来,逐步唤醒家长重视教育、重视孩子培养的意识。这期间,为提高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度,他还全额垫付了所有孩子的学费。当时,学生一学期学费一般为1—2元,而民办教师的月收入仅9元,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拮据生活现状,他硬是从原本微薄的工资里挤出了这部分费用。可以想象,在这个决定背后,得要多么博大的爱心和责任心。抱着不让一个孩子辍学,让孩子能走出乡村,去见见大世面的朴素想法,文天立走遍了陶龙村所有的社和生产队,在其苦口婆心的劝说和开导下,该教学点的辍学率一直控制在政策标准线以下。
随着学校布局的调整,文天立被安排到陶龙村小任教。该校所建位置临河,而就这条不起眼的小河,把全村13个社生生隔了开来。非雨季,小河水波不兴、细纹粼粼,俨然孩子们的乐园;而一旦到汛期,它就一改往常温顺的姿态,瞬间变得浊浪滔天,汹涌可怖起来。这滚滚洪水,成了老师们心头深深的隐患。因为没有桥的连接,在每年为期4个月的洪水泛滥期,作为村主任教师的文天立,都会带领全校老师,采取攀钢管(横向饮水管)、搭木板、垫石头、拉绳索等方法,亲自护送学生上下学,20余年从未间断。因为有了老师们的保驾护航,陶龙村小从未出现学生因涉水丧生的情况。
这些最初的梦想和最简单的坚持理由,成为了他这四十年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正因为此,他才一直以严谨的精神,踏实的作风和兢兢业业的奉献和无怨无悔的坚持,不折不扣地贯彻着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实践着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奉献社会的朴实誓言,履行着服务学生、凝结共识、更新观念、塑造风尚的教者担当。
保护学生安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天崩地裂的灾难突然而至,伴随着可怖的地啸声,大地开始横向、纵向、波浪起伏地扭曲着身体,没给大家太多的反应时间,瞬间已是墙壁开裂,山石滚落,烟尘滚滚。此时,文天立正在上五年级的数学课,作为陶龙小学负责人的他,瞬间意识到地震的发生,他立即让自己班上的学生赶紧撤离到安全地带。同时大喊:“地震了,大家赶快到操场!”“各班快速撤离!”“赶快看各班还有无学生!”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孩子们都以最快的速度冲出了教室,两排教室夹着的小院子顿时显得拥挤而嘈杂。面对越来越剧烈的晃动,如果教室和紧挨着的民房全部垮塌,势必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生命威胁!已来不及多想,他大喊:“同学们,跟我来!”孩子们紧紧跟着他,快速有序地向外操场跑去。一批、两批、三批,绝大部分孩子都顺利安全地到达了操场。就在晃动越来越剧烈的时候,他又顶着不断掉落的瓦片和横飞的砖石,义无反顾地冲向教室,迅速地搜索着每间教室,看是否还有孩子未来得及撤离。当搜索到最后一间时,发现学生高伟还僵坐在位置上,他快步冲进已是烟尘腾腾、随时都可能整体垮塌的教室,抱起孩子向外冲去。当他们刚跨过门槛的刹那,整排教室就在他们背后轰然坍塌。在通过窄巷冲向操场时,紧邻过道的教室墙体却突然倾塌了过来!来不及躲避,来不及反应,他和学生高伟被齐腰掩埋在水泥、砖头和土块里,不能动弹。在这万分情急之下,村民们也赶来了,他又大声呼喊:“赶快去废墟里搜救学生!”当时,他因重压、失血、疼痛陷入昏迷。第三日凌晨,当他醒来时,被告知已肋骨骨折,腹内出血,大腿骨折。但接下来的消息更让他悲伤不已:和他一同出生入死的王跃泽、杨雪艳老师和被救的学生高伟都遇难了。他顿时心如刀绞,眼泪潸潸……要知道,王老师是和自己差不多同龄的老同事、老朋友,是他以像母鸡一样的匍匐保护,才使孩子躲过了一劫;杨老师是刚出师范校门不久、深得学生喜爱、计划在2008年国庆结婚的善良女孩,为保护学生,被倒塌的墙体深深掩埋;被地震夺去生命的两个孩子,正值如花般的年龄,他们的梦想、人生才刚刚起步……这些曾鲜活的生命,瞬间就阴阳两隔,怎不叫人伤心痛哭?当心情渐渐平复时,有人问他这样做值不值得时,他说:“每次想到我的同事,我只能不断让自己坚强起来,去接过他们手中的教鞭,去完成他们曾经的梦想,把孩子教好。我还活着,留下的,唯有不尽的哀伤和无限的责任!”谈及这些,他早已泪湿眼眶。
在这场大灾难里,由于疏散及时,也因为老师们临危不惧、勇赴大难,陶龙村小113名学生才以2人死亡,1人轻伤的极小伤亡率保障了绝大部分家庭的幸福和完整。在这个天崩地裂、命悬一线的生死关头,文天立不顾个人和家人安危,舍生忘死,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拼死保护学生的生命,这一自觉的行动抉择,是他人性最亮的底色。
投身灾后重建震后,根据上级对学生复课的安排,文天立主动请缨,拖着尚未痊愈的病体,拄着拐杖,带队翻山越岭,赴陶龙村所有村社,挨家挨户走访,对家庭受灾情况、家长搬迁想法、孩子求学意愿等情况进行逐一摸排统计,同时做好家长的心理疏导和抚慰工作,特别是对于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家庭,他着重给予安慰和心理干预,引导他们倾诉自己的悲伤,释放被压抑的情绪,诱导其理性面对自然灾难,以积极、坚强的心态,去乐观面对生活。走访过程中,偶尔还会遇到较大余震,面对疏松的山体和随时都可能掉落的巨石和大面积的滑坡,他硬是一瘸一拐,不顾危险,在一周多的时间内,访遍了所有学生的家庭,拿回了生源分布、求学意愿、学生总数等一手数据,对上级准确决策和顺利推进震后复课系列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参考和辅助作用。
复课前期,他又和所有老师一道,积极投入到清理废墟、平整场地、接收分发救灾物资、搭建帐篷学校、准备课桌书本、完善教学设备等繁重的工作中。当大家都对他的付出竖起大拇指时,他说:“在这个全国各族人民上下一心、和衷共济、众志成城的伟大抗震救灾中,各地涌现的情同手足、感同身受的热烈爱心,时时都在温暖着我;在救灾中涌现的感人事迹,爆发的伟大力量,时时都在激励着我;而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依然在苦难和伤痛中勇敢地迈出前行的步伐,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时时都在感动着我!这些超常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就实实在在摆在我眼前,我所做的,是每个人都会做出的选择。”这些朴实的语言,真切的情怀,正道出了生命的高尚、追求的高远和对责任的自觉履行!这种以灾情为命令,视时间如生命,坚守岗位,顽强拼搏,不顾安危的担当,正是中华民族精神伟力的强力接续和自然彰显。这种不矜功、不自恃的淡然,正是对师德内涵所作的生动而深刻的诠释。
推进教学改革在教学工作中,文天立时时关注教育教改前沿信息,认真学习先进教学理论,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想;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研磨教学方法;以观看名师实录、参与教学研磨等方式,勇于突破固有思维限制,不断充实、调整原有知识构架,重视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互融。在四十年教学生涯中,他总结出了“依据学生生活,用活知识储备,激发学习兴趣,重视自主学习,强化合作交流,落实师生、生生互动,抓好知识迁移运用,推进知识内化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流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感受数学问题与身边事物的关联,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他们在严谨的学习中发现了知识与社会多方的紧密关系。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让孩子树立了学科相连、互融互包、平衡发展的学习理念。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文天立的数学课堂总是呈现着智力的碰撞,焕发着生命的激情,孩子们也在轻松、高效、愉悦的课堂氛围里,实现了知识的积累和人生的成长。多年来,他所任教班级的教学成绩年年位居片区之首,在全县的教学评估中也名列前茅,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赞誉。一批批怀抱理想、生活积极、善思乐学的学生走出了大山,迈向了更大的人生舞台。而他自己,也因其不断的探索和不满于现状的自我奋斗与开拓,先后被广元市青川县教育局授予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重视课题研究,凝聚团队力量,不断提升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艺术与水平,推进高效活力课堂建设,是文天立推进课题研修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为真正推进素质教育,提振学生学习热情,他充分发挥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带头引领作用,与中青年教师结对,依托名校网络课堂资源,着力做好优秀课案、学案、高效课堂的分析与研究,以身边的数学问题、趣味数学等小课题为基础分段推进,同时将疑探研究、生命课堂、至美教育等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探索出适应学生、提质增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文天立与整个团队都看清了自身的差距,实现了经验的,锤炼了教学内功,达成了原初教学体会与先进教学方式的接驳,赋予了课堂教学更多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教师团队的真实成长。同时,文天立还将这些经验、体会与思考加以总结提炼,撰写了十余篇教学论文,在各类活动中与同仁交流。
四十年来,文天立不满足、不懈怠,扎根乡村,满怀热忱,辛勤躬耕于三尺讲台,以崇高的师德、师爱,以敢为人先的探索和兢勤的付出,以有口皆碑的成绩和担当,树立了为人师表、乐善乐教的乡村教师楷模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