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记者王春楠通讯员伍碧飞蒋祖耀
7月12日是桂林市临桂区环湖小学一年级新生报名首日,一大早,报名点就挤满了家长。作为首次招生的新建小学,环湖小学将在一年级招生10个班。此外,同为新建的临桂实验小学、麓湖小学、新龙中学也在今年秋季学期正式对外招生,4所学校规划办学规模为29个教学班,共计可提供1500余个学位。这一串数字,标志着临桂城区面对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加快布局优质教育资源,为补强片区教育缺口迈出了关键一步。
1回眸:一个班“挤”进72名学生
临桂区教育局副局长徐路航告诉记者,2012年之前,临桂城区共有6所小学,在校小学生1万余名,本地生源基本可以消化完。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临桂城区引来大批外来务工人员,不少市民也前来工作置业。随之涌来的“学生潮”也大大超出了学校的原有承载能力,平均每学年新增学生人数超过1500名。
“这两年,每到一年级新生报名的时候,半夜就有家长到校门口排队。”临桂县城第三小学校长程素东说,一年级最大的班级学生人数达到68人,“学生课桌椅摆得满满当当,教室后门都堵得开不了,老师上课得用扩音器。”
临桂县城第二小学副校长石小兴也深有感触,他说,前年二小的一年级每个班不过50多人,去年一年级开了10个班,吸收新生600多人,最大的一个班足足有72人。“学生太多,老师往往要带好几个班,难以兼顾每名学生的身心发展,每天批改上百本作业,工作量很大。”
加快推进临桂区开发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必须同步跟上。其中,教育设施的建设更是重中之重。为了尽快丰富和提升教育资源,桂林市和临桂把该区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切实加大教育投入。该区实现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
2现状:新校建设“火力全开”
2014年12月,临桂桂康路小学正式开工建设,2015年秋季学期如期招生。家住桂康路附近的刘女士看着学校建成启用,很是满意:“我是外地人,几年前随儿子来到临桂生活。桂康路小学招生后,我家孙女上学就几步路,可方便了。”
2015年,临桂新建、扩建学校的速度越来越快,其中新建小学4所,分别为临桂实验小学、桂林市复兴小学、麓湖小学、临桂环湖小学;新建初中1所,为临桂新龙中学;扩建初中1所,为临桂镇庙岭初级中学;新建高中1所,为桂林中学临桂校区;新建桂林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学校1所。
记者看到,临桂实验小学已经完成了场地平整和校园围墙建设,教学楼主楼已经完成主体施工。麓湖小学在本月底即可完成所有建设。环湖小学、临桂新龙中学也已经完成教学楼主楼大部分装修工程,正在建设校园围墙、塑胶运动场等。这4所学校在今年秋季学期均可正式对外招生。2017年,桂林市复兴小学、桂林中学临桂校区(一期)、临桂镇庙岭初级中学也将建成启用。
“今年,我区本级财政将投入8648.62万元用于新建学校。”徐路航介绍,多个新建小区也无偿提供资金、场地,建好配套小学的基础设施后,无偿交给政府接管。这个双赢的合作模式,保证了临桂学校建设的顺利推进,达到教育资源初步均衡。
3展望:4年新建45所学校
毗邻桂林主城区,肩负着新区使命,临桂任重而道远。按照《桂林市教育布局调整规划(2011-2020)》要求,到2020年,临桂城区还将新建幼儿园23所、小学14所、初中7所、高中1所。这些学校分布于临桂目前尚未有学校,而小区和单位较为密集的西面和北面。这些学校启用后,新区的教育资源将更为丰富,布局也更合理。此外,临桂拟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管理体系。把幼儿园放在同公办中小学的同等地位上,一样发展,一样评估。
孩子入学问题不愁了,而新学校的师资力量水平也是家长们关注的重点。对此,临桂将通过招聘、选调的方式,补齐城区新建、改扩建学校的师资力量。所有从乡镇选调上来的优秀教师,都必须经过笔试、面试并取得合格成绩,并对其平时工作表现进行考核。如果还有缺口,则通过挂教模式,促进教师资源在区域内合理流动,以实现区域、城乡、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的均衡,“让阳光洒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漓江晨钟
加快教育配套助推新城发展
金木
近年来,全国各地建设快速扩张,但不少新城区的教育配套却没能及时跟上,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导致不少现有学校人满为患,大班制问题凸显。
桂林市临桂区的实践证明,加快教育资源配套发展,不仅可以缓解入学难,还可以推动新城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一方面,开发建设新城区是庞大、系统的工程,要求城市建设规模和人口增长规模相匹配,而加快基础教育设施建设,适当扩大办学规模,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有效集聚人口。
另一方面,教育也能拉动产业的规模性增长,可以形成以教育为核心的小产业链,从而带动物流、餐饮、文化、高新产业、房地产和商贸业等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的引擎之一。
当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城区覆盖,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为指导,做到空间布局合理,规模要适度,既保证需要,又不出现闲置。同时,要理顺办学体制,按照谁建设、谁受益和优质教育资源优先的原则,实施配建或属地自建学校,做到建成即用、教学高质。此外,也要注重提升师资队伍素质,通过多种措施激励教师成长,放宽优秀教师准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