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小学网 > 闽侯县 > 正文

福建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推广第四批落实“双减”工作典型案例的通知

2023/7/7 12:45:10 点击:

来源时间为:2022-10-17

各市、县(区)教育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省属中小学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我厅征集了各地各校近期在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暑期托管等学校层面落实“双减”工作的经验做法,遴选形成第四批落实“双减”工作典型案例,现予以印发推广。请各地各校认真学习借鉴,积极总结提升,推进“双减”工作更高水平落地落实。

福建省教育厅办公室

2022年10月17日

福建省第四批落实“双减”工作典型案例

1.龙岩市松涛小学优化作业设计促思、赋能、启智。学校聚焦高阶思维,关注进阶过程,努力设计“少而精、精而趣、趣而活、活而优”的“优作业”,让学生学得灵动、有效、全面,从而实现“优发展”。一是“质疑式”作业,开启思维之门。设计“问题”作业,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针对课文内容、写法、联系生活等多个角度,布置提问的作业。在“自主阅读—质疑提问—讨论释疑—评价反馈”中,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逐步养成勤思考、善质疑、会交流的良好习惯,提升高阶思维的能力。二是“合作式”作业,激活思维之源。设计“合作”作业,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合作伙伴,让合作伙伴的优势弥补自己的短板,共同完成一项作业任务。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观察日记、手抄报等作业,达到“人尽其才,双辅双成”的效果,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促进思维发展、智慧增长及能力提升。三是“体验式”作业,触发思维之光。设计“体验”作业,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生动、主动和个性化学习的路径,改变以往单纯做题的现状,变为富有乐趣和深刻本质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教学《竹节人》后,让学生按照课文提示制作传统玩具“竹节人”,通过制作、玩赏、交流,让学生对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制作工艺中进行对比、甄别、优化、改进。

2.龙岩市松涛第二小学打造“作业共同体”。学校重视作业设计及实施,发挥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作用,合力打造“作业共同体”,形成了“优化设计”与“有效实施”双轨并进的作业管理模式。一是优化“师”的设计,提高作业品质。鼓励教师以备课组研讨为平台,充分结合学生情况,围绕教学目标合理规划,以“设计—使用—优化—再使用—再优化……”的模式致力于开发“优质+特色”的校本作业。二是强化“生”的动机,提高完成质量。建立多元评价方式,对评价主体、评价时间、评价用语、评价反馈提出要求,在“主体多元、批改及时、用语贴切、反馈及时”等方面下功夫,培养学生积极的作业动机,激发学生良好的作业情感体验,以提高作业完成效果。三是发挥“家”的助力,提高实施效果。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平台提高家长的认识,培养家长正确的作业观。引导家庭实现作业“一无二定”,即作业时无干扰、有固定的作业地点和作业开始时间。给孩子创建良好的作业环境,助力孩子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3.福州市台江区借力信息化手段优化作业管理。台江区将精准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探索出一套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作业“布置—收集—诊断—自主—评价”的作业管理模式。一是作业布置智能化。如课中教师依据班情、学情,利用多种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实时布置随堂练习、小测题等,实现随堂作业布置的快速便捷化以及学情反馈的及时化,教师依据学生答题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二是学情收集精细化。如课后教师借助高速扫描仪采集学生纸质作业,并借助信息化平台诊断学情,对学生作业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平台自动生成作业数据分析,帮助教师迅速、准确把握学生作业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并采用“共性问题,集体辅导;个性问题,及时介入”的多元策略辅导跟进。三是靶向分析精准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精准分析学生在作业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有效避免重复性、机械性作业的布置,教师通过大数据平台设计针对性练习以及个性化作业,并跟踪学生全过程学习情况,使学生能更好地查缺补漏,确保从实质上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4.三明市沙县区金沙第二小学为留守儿童设计关爱作业。学校针对留守儿童人数多、占比高的校情,结合“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留守儿童系列活动,为留守儿童设计专门的实践性关爱作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融入集体,缓解孤独情绪,以创新的作业形式赋予作业温度,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学习生活环境。一是一日一聊天。每位留守儿童每天主动与老师或同学聊一聊生活、学习中的开心或烦恼的事情,让喜悦翻倍,忧愁减半。二是一周一问候。每周与父母打一个亲情电话,问候父母工作的辛劳,向他们汇报学习生活情况,鼓励引导他们将通话内容或感想写入周记本,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感情,弥补心灵缺失。三是一月一记录。每月完成一次《留守儿童成长手册》,手册作业或图或文,形式内容丰富,有记录自己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有记录最想和家长说的话,有记录学做一件家务或参与活动的收获等,让每一个留守儿童学会生活自理、学习自觉、调节情绪,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5.漳州市教科院多层次开展作业设计活动实现减量提质。“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漳州市教科院在改进作业设计上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一是开展作业设计研讨和培训,提升作业设计水平。开展教研员和学科骨干教师系列培训20多场,着力引导教师实施以知识过关、思维能力发展、实践能力训练和核心素养培养为目的的综合性作业创新研究;开展分层次、多形式的作业设计改革实践,帮助广大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提升作业设计能力。二是开展优秀作业设计评选活动,推动交流与研究。组织3轮全学科优秀作业设计评选活动,从政治性、适标性、科学性、校本性、原创性、规范性等方面对作业设计进行评价,从中遴选出2000多份高质量的优秀作业设计案例,供全市教师交流学习。三是开展教学常规视导活动,督促作业减量提质。常态化开展视察、监督、辅导(视导)工作,有计划的安排教研人员深入基层学校,进行学科课堂教学指导,对存在的“重复性、机械性的劣质作业”等问题,及时督促学校进行整改,整体提升作业设计水平和质量。四是组织教学资源包(校本作业)编写,服务教学资源选用。每年均组织初中学科优秀教师进行教学资源包(校本作业)编写,对传统作业进行创新,“调结构、提质量”,汇集整理成教学资源包供全市初中校使用,更好服务一线教师。

6.南平市强化教研引领,助力校内减负提质。南平市紧扣“双减”政策要求,围绕“提升作业设计质量、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目标要求,充分发挥教科研部门的专业引领作用,有力推动学校减负提质增效。一是开展作业设计研究。由南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组织全市各学科骨干教师系统设计基础性作业,分学科研究编写中小学语数英等12个学科的《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从作业设计的“指导思想与总体要求、设计原则与实施建议、主要类型与功能、批改与评价、分类案例及解析”等五大方面提出详实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为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学习借鉴样板。二是组织“双减”课题立项。根据“双减”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组织申报南平市2022年度义务教育阶段“双减”专项研究课题。经遴选,共确定南平市2022年度义务教育阶段“双减”专项研究课题立项课题51项,涵盖课后服务提档升级、“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改进和作业质量提升等方面,有效引导各地各校紧扣“双减”要求,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努力转变教育理念。三是加强日常教研指导。结合“双减”政策和《福建省普通中小学日常教学基本规范(试行)》精神,扎实开展教研视导、教学开放、挂点帮扶、送培送教等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作业设计主题研讨交流、作业设计专题培训指导、全市命题设计比赛、“新课程”培训等,督促指导学校加强校本教研,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7.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课后服务“2+N”促学生多元成长。学校通过问卷星、家委会座谈等方式收集家长对课后服务工作的需求及建议,借助大数据分析,明确家长之所需所求,减负提质,优化内容,开出课后服务“2+N”营养菜单,以提升素养为导向,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删繁就简的“2”。学校以扎实的体育运动+作业辅导两项基本服务保障学生知识学习充分吸收内化、身体机能得到充分发展。提倡“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学习有效率”,结合“阳光体育”大课间,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又有趣味的集体锻炼活动,有整齐的广播体操、自编的特色竹简操、现场口令版灵动的放松操等,定期灵活切换各类花样运动,师生共享运动健身之趣。酣畅淋漓的运动之余又有课后作业辅导,通过师生间有效互动答疑,有效率地完成当日“上墙公示”的书面作业,争取做到书面作业校内清。领异标新的“N”。学校外聘“匠师”,发展校内“能师”,开展了颇具校本特色的“社团超市”活动。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莆仙曲艺社团,让学生在课后服务中领会家乡文化美丽;有民乐、陶艺、纸艺、二胡、竹笛、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类社团,让学生在课后服务中充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经典诵读趣”和“整书阅读乐”的阅读类社团,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自由遨游;有创意画、儿童画、鼓号、双排键、水彩、舞蹈等文艺类的社团,让学生充分的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展示自身特长;有实践园里的水稻种植、饲养小动物、菊花茶制作、菜园四季青,“每日长厨艺”、“日常自理”等劳动社团,让学生自己动手感受收获,锻炼实践能力;还有3D打印、C++编程、动漫、无人机、科技小制作、趣味实验、人工智能等社团,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多元的活动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全面健康成长。

8.厦门市人民小学鼓浪屿校区赋能课后服务行研合一。学校地处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不断挖掘所在社区丰富的文旅资源,拓展课后服务实践场域,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社区无边界实践中拓宽学生课后学习成长的渠道和视野,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一是依托地域文化,创设校本课程。学校充分利用鼓浪屿优越的地域文化,从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坚持兴趣为先,能力为重,于每周五课后服务时段开设一二年级“生命之光—植物探索”、三年级“遇见鼓浪屿”、四年级“我与诗歌有个约会”等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了解鼓浪屿文化的学习实践中体验历史的沧桑、景色的秀美和文化的厚实。二是引进专家学者,提升教育内涵。聘请鼓浪屿口述历史学会专家、菽庄吟社学者、非遗珠绣技艺传承人、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河南各地开展“学雷锋我行动”文明实践主题活动
宿松第三届中小学校长论坛在宿松县举行
湖南省新田县探索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从“小而弱”到“小而美”
最新图文
安徽寿县中小学幼儿园掀起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热潮
金安区2023年暑期防溺水教育夏令营开营惠及5000学生
宿州市灵璧县实验小学:趣味无纸化快乐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