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03-15
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在扬州宝应举行“教育强省建设百校行”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教育改革发展”集中采访活动。记者实地走访各中小学,当地通过异地新建、教师交流、共享课程等切实举措,打造“优教宝应”品牌,让每个孩子家门口都有好学校,都能享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宝应县现有小学35所、初中25所、特校1所,在校学生5.1万多人。近年来,教育部门大力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同时,以城乡联盟发展、集团化办学为抓手,以优质均衡发展为主线,以内涵、特色发展为重点,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资源共享城乡结盟
2009年,宝应县小官庄镇中心学校整合教育资源,中小学合并异地新建,以中心路为界,东边是中学、西边是小学。学校不断加大硬件投入,科学实验室、体验馆等现代化功能用房一应俱全;建有标准化的运动场、篮球场、足球场;班班设有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所乡村学校,如何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学校紧抓城乡网上结对、城乡联盟发展、城乡教师交流三大平台,与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白田小学结盟,通过积极承办联盟校、县内学科名师工作室等教学研讨以及省市特级教师牵手乡村等活动,借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据介绍,2022年初,宝应县教育局印发《宝应县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发展联盟建设实施意见(试行)》,以“1+N”多法人联合方式,组建16个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发展联盟,每个联盟以1所优质学校为联盟总校,2-4所潜力学校为联盟分校。联盟内各校实现“八统一”,即统一课程设置、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设计、统一教学课件、统一教研活动、统一教师培训、统一质量评价、统一重大活动,促进了管理质态共同提升。
宝应县教育局局长朱兵表示,组建城乡学校发展联盟,真正实现了联盟内学校管理共通、师资共融、质量共进、内涵共建,形成了互动共赢的发展共同体。“通过资源共享,努力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进步、每名教师都成长、每所学校都发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整体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水平。”
打造特色文化坚持素质教育
在有着百年历史的宝应县实验小学,学校以“让每一片叶子都美丽”为办学宗旨,坚持“正直向上追求卓越”的校风,坚定不渝地走素质教育之路。
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学校特别重视“体艺2+1”特色项目建设,组建了近80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社团。每学年定期举办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英语节、科技节,举行“写字小能手”、“科技制作小能手”、“电脑操作小能手”等各项评比活动。近年来,有千人次获全国、省级书法、绘画、器乐金银铜奖和考级证书。2022年,宝应县教育局和鲁垛镇党委政府,启动鲁垛中心初中和鲁垛中心小学合署到小学办公工程。先后累计投入160多万元用于校舍升级改造,硬件保障之外,学校依据区域特点打造“绣文化”,开发“锦绣课程”,包括义务课程、特色课程和特需课程。
义务课程是国家标准学科课程。特色课程包括两个子课程,一是“撇捺课程”:“妈妈课堂”对象是家长,主讲家庭教育方法;“九龄课堂”对象是学生,主讲感恩、仁孝。二是“刺绣课程”,包含刺绣、手工剪纸、篮球、足球等社团,培养孩子综合品质。特需课程包括教师培养研训和风格老师评选,目的是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培养教师的奉献精神。
一人一案共享阳光
如何“让每个孩子享受合适的教育”?宝应县特殊教育学校以“一人一案”研究为突破,全面推进学生个别化教育的制订和实施,让每个残疾孩子获得长足的发展。
学校针对心智障碍学生开设了感觉统合、情绪干预、物理治疗、音乐治疗、美术治疗及游戏治疗等康复课程,实施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强化生活教育,打造文创坊、园艺坊等多个特色工作坊,开设家政、烘焙、烹饪、皂艺等课程,在职高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多元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正在逐步建设当中。校长胡红华说,“充分运用社会资源,结合学校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劳动实践能力、职业初级素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为残障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特教学生主要生活场景都是在学校和家庭,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学校专门设立情景模拟实训教室,电脑软件可以模拟医院就诊过程,从导医台咨询,到挂号,再到诊室就医,最后付费取药离开医院,可以让学生熟悉就医全过程。此外,最新的VR虚拟现实设备也被运用到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中。
宝应县教育局局长朱兵介绍,2023年,宝应县将着力做好两件大事。一是全力打造“四个好教育”,即优先发展、人民满意的“好教育”,绿色发展、素质全面的“好教育”,协同发展、适合融合的“好教育”,创新发展、活力彰显的“好教育”。二是打响“六大攻坚战”,包括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实施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工程,启动高层次人才培养优师计划,加强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聚力实施五大实事项目惠民生,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继续统筹优化城乡学校资源配置,发挥优质品牌学校示范辐射作用,真正让每个孩子家门口都有好学校。”
(江苏教育新闻/王莉莉马征李家宝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