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地域区隔、消除交流障碍、传播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水平、增加就业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如果说脱贫攻坚是直接改变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经济社会面貌,那么推广普通话则进一步改变了黔南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的未来,帮助无数群众走出深山、摆脱贫困、走向小康。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民宗委的业务指导下,黔南州认真贯彻落实“双培”行动计划和“推普兴乡”行动,多举措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融入日常生活、融入职业技能培训,着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交流障碍和实用技能缺乏问题。
开展“小手牵大手”,力求以点带面、全面推广
“谁的尾巴长?狮子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兔子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就像一把伞……”
6月7日,走进都匀市归兰水族乡阳和幼儿园,老师黄英露同往日一样,正通过舞蹈与童谣的方式教小朋友们学习普通话。
归兰水族乡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当地的居民大多是水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里的留守儿童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几乎不说普通话,有的甚至听不懂普通话。为了更好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当地深入贯彻落实省教育厅、省民宗委关于推广普通话的各项要求,坚持“从娃娃抓起”、从校园抓起,开展“双语”教学,鼓励孩子从小讲普通话、写规范字。
“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最强,在他们这个阶段,是学习普通话的最佳时期。而且孩子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模仿,更有利于营造一个‘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氛围。”归兰水族乡阳和中心完全小学负责人蒙钧昌告诉笔者,为精准用力、全面推广普通话,学校成功探索“业务人员指导老师、老师教学生、学生教家长”的三级培训模式(简称“小手拉大手”活动),得到省民宗委的充分肯定,并作为“双培”行动计划和“推普兴乡”行动规定动作在全省推广,被教育部收录于《推普助力脱贫攻坚案例集》。
坚持“在实践中学”,力求学有所用、学有所获
“今年是兔年,我们绣这幅画的寓意就是‘兔年吉祥,幸福安康’。”6月8日,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应丽马尾绣贸易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韦应丽正在给绣娘培训马尾绣技能。像这样的培训,公司几乎每周都会举办一次。
“40岁以上的绣娘大多不会讲普通话,而20多岁的年轻人在技巧方面又有所欠缺。我们以‘老带新’的方式进行搭配,让年轻绣娘教普通话,让年长绣娘传授技艺、针法,大家共同进步。”韦应丽说。
如何在传承推广三都水族马尾绣这项技艺的同时,探索出一条能够帮助绣娘们致富的方法?从2018年开始,当地积极开展“双语”培训,现在有六成以上的绣娘能够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也让当地的刺绣产品走得更远、卖得更好。
除了三都的水族马尾绣,近年来,黔南还将惠水布依族蜡染、荔波苗族刺绣、平塘牙舟陶等纳入培训内容,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传承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据介绍,黔南通过印发《黔南州“双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将“黔系列”、家政服务、手工业、种养业等生产生活技能融入培训课程,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消除国家通用语言交流障碍,掌握致富技能。5年来,共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集中开展培训1648期、92323人次。通过购买服务,依托10余家企业,积极开展“双培”行动,共完成培训600多期、3万余人次,实现就业近1.57万人次,解决部分参训群众就业增收问题。
增强“文化认同感”,力求民族团结、感恩奋进
孩子们从小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消除交流障碍,同文同语、共学共进;大人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打破地域区隔,增加就业机会。一直以来,黔南州积极推进“双培”行动计划和“推普兴乡”行动,受到广大群众的广泛赞誉。然而,润物细无声,这项行动的深远意义却不止于此。
“百年成就数不尽,党的政策显英明。”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的文化广场上山歌声响彻耳畔,易地搬迁群众用淳朴的方式感谢党的好政策,用嘹亮的歌声唱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山歌队的负责人李华忠告诉笔者,为了能让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尽快融入,当地积极组织文艺汇演,还开展“移动小广播”“我与你对话”“讲大山里的事”等活动,推广普通话进社区。
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接下来,黔南州将继续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积极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州,持续深化“推普兴乡”行动,不断提高各族群众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和生产致富技能,同心推普向前行,携手迈进新征程。
文章来源于:http://xiaoxue.ljyz.com.cn 小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