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2-01-17
纺车、犁耙、石磨、簸箕……这些即将消失的记忆却在日前出现在了孟津区送庄镇中心小学校园里。该校历时两年,在全镇范围内搜集的近300件“破铜烂铁”,于去年五月按生产类、生活类、文化类等分门别类摆放在200平米的陈列室里,建成了送庄镇中心小学“农耕记忆馆”。
纺车、犁耙、石磨、簸箕……这些即将消失的记忆却在日前出现在了孟津区送庄镇中心小学校园里。该校历时两年,在全镇范围内搜集的近300件“破铜烂铁”,于去年五月按生产类、生活类、文化类等分门别类摆放在200平米的陈列室里,建成了送庄镇中心小学“农耕记忆馆”。
“农耕记忆馆”对学生开放后,没想到这些土得掉渣的东西却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并且记忆馆成为语文、品德等学科教师使用频率很高的“第二教室”。
“手推石磨、转纺车、拉风箱,亲身感受我们的祖先艰苦生活以及伟大智慧,我们仿佛又回到远古时代,太好玩了!”亲身实践后,同学们感叹不已。
“立夏小满足,芒种大开镰”这就是当年的镰刀、钐子、割麦用的器械,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语文课上,看到眼前的钐子,个个同学的眼睛直放光,语文教师赵晓荣把农耕文化的宝贵遗产“二十四节气”配上诗文,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更感受到先辈们的聪明与智慧。
前不久,区教体局党组书记许学力、局长熊巍等领导参观了该校的农耕记忆馆,对该校因地制宜,弘扬传统文化的思路与做法表示充分的肯定,鼓励学校办好特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据了解,这些被学校视为宝贝的东西,大部分是学校师生捐献而来的。
这好像是博物馆的事,学校这样做有必要吗?该校校长黄晓伟的一番话道出了笔者心中的疑虑,物质生活的丰富使现在的孩子们变得浮躁、现实、短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保留“泥土”的醇香,了解祖先、学习祖先、感恩祖先,通过先辈们留下的实物与先辈的崇高精神对话。另外,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我们是亲身经历这个时代转换和文明嬗变的一代人,有责任为留住根脉、记住乡愁、传承文化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提起下一步工作打算,黄校长介绍到,要把“开拓创新、精耕细作、精益求精”等优秀的农耕精神融入到学校内涵建设,融入到师生生活、融入到学校的各项管理中,要把农耕教育这一品牌做实做强,并结合送庄镇现代农业优势资源,把学校单一的“农耕记忆馆”打造成区内一流的“一馆、六区”,即农耕记忆馆,农耕教育拓展训练区、生活体验区、农事劳作区、特色养殖区、实践创作区、专题教育区。同时,积极争取创建孟津区农耕文化青少年特色教育基地。(王宏灿李松超)
文章来源于:http://xiaoxue.ljyz.com.cn 小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