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元宵节期间,民间艺人走上街头表演。
形意拳进校园。
太谷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项目12项、市级项目22项、县级项目140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6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4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504人。
太谷秧歌
太谷秧歌发源于太谷民间,是广泛传唱于晋中一带的民间戏曲,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太谷秧歌的渊源可追溯到唐代,最初只是太谷民间流行的民歌小调,伴随着农事活动互相传唱。据史料记载,太谷从商之风从宋元时期渐兴,又时逢几次民族大融合,被太谷商人带出的独具特色的民歌小调与胡笳十八拍等北方游牧民族的音乐结合,使秧歌小调更为丰富,长期发展后形成了且歌且舞的“闹秧歌”。
明代后,“闹秧歌”活动分化为以舞蹈为主的“过街秧歌”和以说唱为主的“地秧歌”。清代时,太谷各大商号遍及全国,外达蒙俄,成为全国金融中心。频繁的商贸往来,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交流和发展,“地秧歌”得以吸收、借鉴、融合凤阳花鼓、采茶舞等外地民间艺术的形式和养分,使自身表现内容和形式因而日渐丰富,并逐渐向戏曲化方向发展,开始出现了自编自演的秧歌剧目。光绪初年,太谷民间普遍成立了秧歌农余班—“窝儿班”,并以“交社社”的形式在周边地区活动。太谷秧歌大多取材于民间生活,乡土气息浓郁,表演诙谐风趣,曲调优美多变,形式以小见长,语言朴实无华,亲切感人,极具地域色彩和艺术魅力。太谷秧歌的唱腔与道白用太谷方言入韵,韵味十足,在乡间俚语中透露出纯真的自然人性之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秧歌艺人,也成为太谷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太谷秧歌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一戏一曲,有剧名可记的300多个剧目有300多个曲调,有的曲调优美,有的节奏紧凑,有的活泼轻快,有的低回委婉。尤为特殊的是,太谷秧歌的调式变化形态比较复杂,调式交替、转换、综合的方式和手法多种多样,如《看铁棍》结束在“4”音上,这在其他剧中非常罕见。
太谷秧歌的伴奏音乐最初以武场伴奏为主,包括鼓板、马锣、铙钹、铰子、小锣、小钗、木头,后加入云锣、镗锣、镗鼓、战鼓、碰铃等,在鼓板的指挥下,以马锣和铰子为强拍,铙钹和小锣为弱拍交错使用。后来逐渐加入文场伴奏,包括中音板胡、二胡、大三弦、低胡、唢呐,再后来又引入扬琴、琵琶、笙、笛子等乐器伴奏。
太谷秧歌分生、旦、丑三个行当。生又分文生、武生、老生、须生、娃娃生等;旦又分花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妖旦等;丑又分小丑和大丑。在表演上,太谷秧歌以载歌载舞为主,包括梢子功、水袖功、髯须功、手绢功等,舞台美术为砌末装置,服装、道具及脸谱基本与晋剧相同。
太谷秧歌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多少年来,一直是我国音乐工作者和民族歌手创作的源泉。随着一批批剧作家和作曲家在太谷县采风,使得太谷秧歌《看秧歌》《绣花灯》《送樱桃》等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得以广为传唱。1970年,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播放了《看秧歌》曲调。2000年12月,太谷秧歌演员董燕燕、韩甲梅、刘双寿等一行应台湾戏曲专科学校邀请,参加了半个月的“两岸小戏大展”活动,一曲《看秧歌》唱红了台湾岛。2001年,在德国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由太谷民间秧歌表演艺术家集体表演的《看秧歌》再次醉倒了无数的中外艺术大师。
太谷形意拳
明清时期,晋商兴起,成为国内势力最雄厚的商帮,票号汇通天下,调度上亿两白银,清代诗人龚自珍用“海内最富”形容当时山西的富庶。据史料载述,太谷商贾在晋商中以资本雄厚、涉业广泛而显赫多时,在中国金融史上有“金太谷”“中国华尔街”等称誉。商贸业和金融业的发达,促进了太谷镖局的兴盛。富商们高价聘请武师保镖,护镖护院,从全国各地涌进来大量武艺高强的武师,他们的到来促进了太谷武术的繁荣,为形意拳的创立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
形意拳的鼻祖李老农,名飞羽,字能然,河北深州人,1836年慕名来到山西祁县,学习戴氏心意拳。1849年,受太谷富商孟綍如礼聘,来到太谷,担任孟家的护院保镖。在孟綍如的帮助下,李老农开始对戴氏心意拳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改造和创新,追求“形”与“意”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形意拳的雏形。
1867年,李老农离开太谷,对形意拳进一步完善的任务,落在了李老农首传弟子车毅斋的肩上,他是形意拳承上启下的核心人物,以武功称雄天下的车毅斋通过与全国各地武师的搏击实践,融合中国武术拳法之长,进一步完善形意拳,创编出十套形意拳对练套路。
到同治末年,即18世纪80年代初,形意拳的基本拳术包括五行拳、十二形拳以及单练、对练套路等已经完备,逐渐从太谷城乡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一个具有世界规模的拳术流派,与太极拳、八卦掌、少林拳并称为中国四大拳种。1996年,太谷县被授予全国“武术之乡”的称号。
形意拳的基本拳法有三点:三体式,这是形意拳的基本桩式,也是形意拳区别与其他拳术最主要的标志。五行拳,以劈、崩、钻、炮、横五拳按自然界的五种属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来说明拳法变化,以拳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十二形,模仿“龙、虎、猴、马、鼍、鸡、燕、鹞、鲐、蛇、鹰、熊”十二种动物的捕食或自卫动作,运用于拳法之中。形意拳的特点主要有四点:象形取意,式简意深;内外兼修,虚实相因;劲力精巧,式法严谨;刚柔相济,防中寓攻。
形意拳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朴实简练,动静分明,动作严密,手脚合顺,身正步稳,快速整齐,劲力充足,稳固沉着。拳谚中有“起如钢锉,落如钩竿”、“肘肘不离肋,手手不离心”、“迈步如行犁,落脚若生根”、“三尖相照”、“三节相随”等有关形意拳技术风格的总结。
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意拳继承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的精华,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对于文化交流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形意拳的发展和太谷镖局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发展一直得到晋商的鼓励和支持,形意拳师们为晋商商贸和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安全保证。研究形意拳的历史,对于研究镖局文化,进而对于研究晋商文化有着很高的价值。练习形意拳对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改善身体素质、预防疾病等都有极好的作用。
2007年,太谷形意拳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形意拳正式走进中小学,成为太谷县4万城乡中小学生体育运动和课间操的一项重要课程。2011年,形意拳走进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课堂,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太谷铁棍
史料记载,太谷铁棍始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盛行于清末民国初期。铁棍内容都以戏剧典故为依据,组成各种造型和人物画面,人物衣着服饰考究,全部依据人物要求,从苏杭定做绣制而成,使扮相俊美,再加用铅木和竹皮麻布缠绕漆制的台杆,极富弹性,八人统一小步抬行,整体表演生动有趣。制作有《白蛇传》《蟠桃会》《日月图》《冰铁剑》《富贵图》《犀牛望月》《鹿鹤同春》等,每逢过年,大户鼎力,巧人献艺,活动频繁,红红火火,喜庆热闹。
现如今,勤劳且充满智慧的太谷民间艺人不仅原汁原味传承历史文化,而且在制作铁棍时特别将科技兴农、村容整洁等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作为新的宣传内容,以独特的方式讴歌了新农村建设的新成果。
铁棍,又称为抬铁棍,是一种较为大型的棍式表演形式。其底为上好硬木制成的矮桌,高二尺余,长六尺许,宽五尺左右,桌面下两侧一丈八尺长的抬杆一根。木桌中心以铁制的芯子,穿桌面插入桌面之下加以固定,上分三或者两股插座。表演者站立于插座的脚蹬上,身与丁字形铁撑齐,从下至腰间用白布裹紧固定。凡有三股插座的铁棍,可站立三位表演者,凡有两股插座的铁棍,可站立两位表演者。在这些表演者中,技艺较高的扮演主角,居中而高的铁架上,稍次者则分列较低的两侧。一般的铁棍高度为四米,抬起行走时达五米,但是,高而不危,表演者只有站得高,才能被远处的观众看见。(文/孙泰雁摄/孙泰雁)
文章来源于:http://xiaoxue.ljyz.com.cn 小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