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06-16
交汇点讯“你看,这面条是我们学校‘半亩麦田’里麦子做成的!”近日,南通市如东县实验小学全校师生在午餐时间品尝了一顿“特殊”的面条,“这是我们大家集体参与播种、施肥、浇水、收割、脱粒、扬晒、加工,制作而成的劳动成果。”501班学生何陈钰很有成就感地说。
积极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农作物生长,掌握劳动技能——这是如东县实验小学在“双减”背景下,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学校日常运行的一次生动实践。近年来,该校通过课程、活动的全过程融入,学校、家庭全方位参与,将“劳动”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
“半亩麦田”喜迎丰收
“夏天的风吹到‘半亩麦田’,同学们一起见证麦田的成长与丰收!”转眼间,麦收时节悄然而至,劳动实践基地里麦子飘香。
去年暑假,学校西门内原有一块草坪通过换土围田后,开辟成了校园种植区,南北长33.33米,东西宽10米,取名为“半亩麦田”。孩子们足不出校,就能观察小麦的整个生长过程,通过劳动实践,感受劳动之美。
本月初,学校四至六年级师生参与了收割活动。具有割麦子经验的老师、家长、农民伯伯们,向学生们演示镰刀用法和正确的割麦姿势,在掌握要领后,由学生们分组收割。“看着满地金黄的麦穗,我开心极了!”407班学生孙付栯顾不上满头大汗,和同学们分工合作,把割下的麦秆收集成堆,把掉下的麦穗仔细捡起。“这不光是麦田的丰收,也是我们‘丰收’,让我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知识、精神和力量,了解庄稼的生长过程,也培养了我们珍惜粮食的美好品德。”501班学生马冯雅收获满满地说。
经过两天的劳动,镰刀割、捆扎送运、捡拾麦穗、连杖拍打、清除麦秆、麦粒扬尘和装袋称重后,最终收获麦子309.08斤。
经过几天的暴晒,麦子被师生们带去如东潮桥面粉厂。在认真聆听师傅讲解磨面粉的各项工序后,师生们一同见证麦子的“神奇变身”。伴着机器的轰鸣,几番运作下来,小麦成功磨成了232斤面粉。随后,在学校食堂面点师傅的指导下,学生们体验了一回“小小厨师”,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了面条,忙得不亦乐乎。
“劳动+”让教学“活起来”
“一个袋子装100斤麦子,把麦子全部装进袋子里,至少需要几个袋子?”“2022年11月26日播种,2023年5月30日收割,从播种到收割经过多少天了?”……
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学校各数学教研组精心策划综合实践活动,让麦田和数学有了一场美丽的“邂逅”。
如东县实验小学教导处主任季园园告诉记者,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数学知识储备,通过算一算、估一估、画一画,将数学学习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一二年级的孩子用简单运算,计算需要多少袋子,多少粮食筐;三年级的孩子解密小麦生长周期,推算麦子从播种到收割的总天数;四年级的孩子当上小小计量员,称出一百粒麦子的重量,推算一千粒的重量……最终估算出“半亩麦田”麦粒总数;五年级的孩子计算出每平方米的产量,为第二年的收获提供参考;六年级的孩子们则用数学语言描述出小麦的出粉率、损耗量,进一步计算出“半亩麦田”做出食物的数量。“通过一粒粒麦子,孩子们试着从数学角度观察、思考、表达现实世界,在真实情境中探索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季园园说。
除了将麦子的“学问”融入数学学科,学生们还在美术老师细心指导下,用事先留下的部分麦穗、麦秆、麦粒制作成草帽、拖鞋、灯笼、篮子、麦秸娃娃等精美的工艺品,并进行了集中展示。“看似无用的麦秆,其实是传统的手工编织艺术原料,我们带着孩子们,赋予麦秆新生命。”县实验小学教学处副主任宗雯表示,“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近距离体验了乡土文化之美,在劳动中接受了艺术熏陶。我们希望同学们时常保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生活中寻找艺术资源,爱上优秀传统文化,让艺术点缀美好生活。”
《欢乐在食堂》《半亩麦田收割日记》《稻草人诞生记》《半亩麦田里的守护者》……丰富的沉浸式劳动实践生活还成了孩子鲜活的日记素材。在体验了“半亩麦田”整个收获过程后,孩子们有感而发,用文字自己的劳动心得,写下了一篇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孩子通过灵动的文字,记录劳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还通过文字自己参与的劳动收获与喜悦,表达自己对劳动的热爱以及对劳动者的尊重与感恩。”学校语文老师这样说道。
让教育回归自然、真实、丰富的生活,让活动真正“活”起来。一切元素皆课程,关于“半亩麦田”的活动,未完待续……
课堂搬进“田间地头”
“曹校长告诉我们,‘半亩麦田’大获丰收后,下半年这里将会种植水稻等农作物,我们可太期待啦!”501班学生马殷博开心地说道。
作为一所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和丰富办学经验的百年老校,近年来,县实验小学强化劳动教育价值引领,统筹规划和配置劳动教育实践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不断拓宽劳动实践场所,将劳动课堂从室内搬到室外,除了“半亩麦田”外,“阳光耕地”“一米菜园”“林中畜禽园”的开设,更是将劳动实践的“文章”写在了“田间地头”。
如东县实验小学校长曹爱东告诉记者,“阳光耕地”占地200平方米,根据不同时节种植当季蔬菜,由食堂工作人员移栽种植后,再交给五年级学生轮流施肥、浇水、除草、除虫等。待蔬菜成熟后,学生们收菜、洗菜、帮厨,加工成青菜粉丝、韭菜饺子、芹菜炒肉丝等一道道美食,所有参与劳动实践的学生则可以获得加餐加菜的“特殊待遇”;在每个班还有一块面积仅1平方米的“一米菜园”,无论是种植种类,还是种植园命名、围栏造型设计都由各班各自商定,做到班班有特色,品种皆不同,学生们利用早读、午休、晚辅等时间轮流参与管护,认真记录果蔬点滴变化;面积约150平方米的“林中畜禽园”里,住着9只母鸡、1只鸭子、1只鹅,每两周由一个班级轮流负责,学生们除了喂养外,还要在早上打开窝放家禽出来活动,放学前还要将它们赶回窝。
“我们的孩子们要从‘学农’中感受到农作的艰辛和农民的不易。”曹爱东表示,将以劳动课堂作为基本出发点,让孩子亲自动手、亲身体验、自我感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珍爱粮食、尊重自然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儿童。
通讯员袁嘉翊徐守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徐超
文章来源于:http://xiaoxue.ljyz.com.cn 小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