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1-06-14
仙游是著名的侨乡
拥有为数颇多的海外华侨
其中
不得不提的一位是
李文涛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下
这位可亲可敬的老前辈
▲李文涛先生与其妻子。
民国14年(1925年)
李文涛出生在兰溪畔
一位贫穷的郑氏人家
李文涛是喝木兰溪水
听木兰溪的传说长大的
木兰溪成为他魂牵梦萦的原乡
割舍不断的故乡
苦难童年幸运青年
自木兰溪顺流而下,从源头戴云山支脉的笔架山下,经西苑郑纪耕读地,过度尾李耕故居、大济叶颙府第,便进入了鲤城,直到李文涛的出生地。
民国14年(1925年),李文涛出生在兰溪畔一位贫穷的郑氏人家。李文涛是喝木兰溪水、听木兰溪的传说长大的,木兰溪成为他魂牵梦萦的原乡,割舍不断的故乡。
当时仙游县因地方政局动荡,民军割据,政令不畅,县长变动频繁,国民政府颁布的法令未暇实施。普通群众生活困顿,一日三餐难以为继,郑氏一家更是家徒四壁,无法养活成群的子女,只好将年仅8岁的幼子卖给同乡李进坤先生为子。
李进坤早年随祖母在南洋打拼,家道殷实,膝下无子,抱养李文涛后,甚是欢喜,疼爱有加,精心抚育,让李文涛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民国21年(1932年),李文涛进私塾读书,读四书五经。这个私塾不算小,有学童五十来人,只有一个老师。当时仙游县总人口28万人,上过私塾者不到5万人,约占总人口数的16%。而童年的李文涛应该说是不幸中的幸运,在私塾里他那副绝顶聪明的幼小头脑,很快就显露出来。在那么多的学童中,他是为数不多的一个最受塾师夸奖的。除了读书外,他还有多方面的兴趣,每每遇事,善于动脑,常受长辈赞许。
民国26年(1937年),李进坤回乡省亲,探望老祖母,以解相思之煎熬。几天的相处,他看到文涛的出息,暗暗窃喜,终于有子可以助他一臂之力。是年暑期,文涛随其父前往南洋,从而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开始了漫长的商旅生涯。
印尼原来是荷兰的殖民地,底层民众生活艰难。李文涛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寸步难行。李进坤有意安排他摆小摊位谋生。这样一来,李文涛有机会接触底层民众,了解印尼风土人情,逐渐积累经商之经验。
1942年日本入侵南洋,李文涛在苦苦挣扎中生存,皈依基督教。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爆发8月革命,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李文涛获得了新生,成为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
青年时代的挣扎与艰苦奋斗,成就了李文涛的一番事业。他凭着灵活的经济头脑和过人的胆识,紧紧抓住商机,为后来事业的巨大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每谈起养父母恩情,李文涛感动落泪。他为追思养父恩情,尊称李进坤先生为其先父,以示不忘养育之恩。于是,他每捐建一座医院,每捐建一所学校,都要把“纪念先父李进坤先生”的字样,镌刻在建筑物的墙壁上。他经常说,先父“教我育我,终生难忘”。
壮年立业敢拼会赢
李文涛励志创业,在风雨打拼路上,遇到了一位商界的朋友。他就是李文正,祖籍福建莆田,被人们誉为“印尼钱王”。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句话用在李文涛与李文正的交往上,再恰当不过了。他俩同是莆仙人,一脉相承,志同道合。
李文正,早年因组织学生参加反抗荷兰殖民者的斗争,于1947年被驱逐出境后,他返归故土,考入中央大学哲学系。1949年他来到香港,重返印度尼西亚,定居雅加达,与李文涛交往甚密。
李文涛虽然大李文正两岁,但他一直视李文正先生为恩师。因为是李文正先生引领他进入银行业,让他从“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开始迈上创业的新征程。
话从1950年说起,李文正成家后,到岳父家开设的百货店工作。当时李文涛正从事与百货相关的贸易,因为语言相通,两人一见如故,经常在一起谈论家乡的风物,交流生意经,互相激励,各自创业。
1960年的春天,李文正投资20万美元,加盟基麦克默朗银行,跻身了银行界。对朋友的转行,此刻的李文涛既是欣喜,又是期待。1968年苏哈托上台后对金融业进行了重大改革,使印尼银行业得到快速发展。李文正抓住发展的脉搏,先后将岌岌可危的印尼宇宙银行和繁荣银行救活,然后以这两家银行为基础,与亲友合资购并了工商银行、泗水银行,组合成泛印度尼西亚银行。
由此,李文正被誉为“医治银行的专家”。与这位“银行界奇才”交往,十年弹指一挥间,李文涛耳濡目染了银行界的“家长里短”,开始对银行业产生了兴趣。他深谙经营银行的信条,也略知文正事业成功的秘诀,便要跃跃欲试,但是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试水。
1971年的一个晚上,李文涛向李文正先生说起了自己的打算和困惑,当即受到李文正先生的鼓励和教导。于是,李文涛带着“栽培客户,就是壮大自己”的信条,在妻子李金哥的大力支持下,大胆改行,经营起银行来。起初,文涛创立工商银行,对于半路出家的他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但他不懂就问,自行家到一般职员,他都尊为师长,勤于请教。经过苦心经营,工商银行有所发展,他也积累了具体运作的经验。
李文涛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坚定信心,进一步激发自己的潜能和进取精神。1974年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创办海外快捷银行。第二年,李文正也与印尼首富林绍良合作,入主中央亚细亚银行。这给正在扩展业务的李文涛注入兴奋剂,看到了新希望。
在李文正的精心辅导下,这家银行就像破土春笋般地茁壮成长起来,发展成为海外的大银行,总资产达5亿美元,李文涛以创办人的身份兼任董事长,直到1978年,这家银行被国家银行合并成为国营银行。
跌入低潮之后,李文涛灰心过,也懊恼过。最后,他在沉默中奋起,迅速抓住印尼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放松金融管制的政策,终于与银行家李文正先生等人携手,先后合资创办了巴哈利银行和美罗国际银行,由于经营管理有方,银行网络得到迅速发展,银行存贷数目也得到快速的增长。
李文涛在人生和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回顾自己的创业史时说:“只要你坦然面对辛苦,不以辛勤劳作为苦,反而甘之如饴,你就会觉得奋斗是一种幸福的过程。这样,你就能在心平气和中蓄积力量,在自然而然中走向辉煌。”
善教子女勤俭好施
李文涛善教子女,勤俭好施,在家乡成为佳话。他树立为人父之榜样,数十年如一日,书写着一个“爱”字。
亲朋好友是这样评价李文涛的,说他爱妻疼子,是良师益友;说他爱岗敬业,重言传身教;不但让辛勤作为一种工作习惯,而且也让勤俭作为一种生活习惯。
“勤在开源,俭在节流;勤则不匮,俭则有福”,这是李文涛先生的人生格言。
行动正是思想的序言。在商海摸爬滚打中,他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商业核心竞争力是人才、组织、资本、风险、技术、业务的竞争,而人才结构居于所有核心竞争力因素的中心位置。所以他十分重视培育人才,尤其重视子女的教育。1966年,正当他的事业在艰难爬坡阶段,急需资金周转时,他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把子女送往国外留学,选择更为优质的教育,学有所成,成为专业人士,靠真才实学吃饭。而今李文涛的教育愿景均已实现,子女学有所长,继承父业,开创美好未来。
长子李加恩先生,继承他的银行业,担任巴哈利银行和美罗国际银行的董事总经理。次子李感恩夫妇均为医生,现在澳大利亚执业,同时还经营一家公司,代理推销各种中国产品,现有流动资金2000万澳元,公司总投资达5000万澳元。三子李丰恩先生,在海外从事商业,入行合理,如鱼得水,蒸蒸日上。女儿李慈恩毕业后,协助兄长李加恩,从事银行业。文涛一家人,可谓是父慈子孝,积德行善,家庭和睦,事业发达。
在事业有成之后,李文涛仍保持着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之传统美德,自己生活俭朴,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着也很朴素,有时脚上穿的皮鞋还是修补过的,不认识他的人,简直看不出他是一个银行家。据仙游县侨联原主席周家泉回忆,李文涛先生每每返乡省亲,县里领导登门拜访,在宾馆招待他时,他说他只要吃稀饭配地瓜叶。也许,有的人会说他太做秀了其实他的生活是就这样简单。
富由俭起,只有历经磨难的人,才能体悟得到,施舍财物是富贵的正因。李文涛对居住国和家乡的慈善、公益事业都非常热心,经常慷慨解囊,一掷万金。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1953年,为了提高居住国华人子弟的华文水准,他奔走呼号,带头捐献1万元,兴办华文学校。1980年,他将峇喱岛上自己拥有的一块面积18000平方尺土地,捐献给当地政府建医院,价值约600万美元。在海外克里莎蒂医院,他捐建一座病房和一座产科楼。从1994年开始,他坚持每年捐献200吨大米,用于救助各地灾区贫困的莆仙籍华侨华人。在东南亚出现金融危机后,他仍然坚持每月捐献500万印尼盾,向部分贫难侨每人每月救助20公斤大米。
作为海外赤子,李文涛先生也极为重视故乡的卫生事业。早在1957年,他就捐资2000元人民币给当时的仙游县协和医院作为建设基金。1960年,他先后捐献3部救护车给仙游县协和医院。1985年,为纪念先父李进坤先生,他捐资40万美元,兴建仙游县医院慈爱门诊大楼。这座综合性大楼高七层,建筑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并配备了电梯。这种规模和水平,在当时县级医院中堪称一流,它极大地改善了县医院的医疗条件。1990年,他又捐资15万美元,兴建仙游县中医院慈爱综合大楼,使县中医院的基础设施在全省同级中医院中名列前茅。1991年,他捐资30万港元给莆田县医院,赠送一部救护车给涵江区医院。
1998年中国洪水灾害,李文涛捐赠2万元人民币救助灾区人民,捐赠5万元人民币给莆田市侨办,捐赠9部汽车给仙游县政府,捐赠15万港元给省里的一个基金会。1999年2月,莆田市人民政府向他颁发了“一九九八年支持长江灾区抗洪救灾先进个人”奖状。
五十年如一日,李文涛先生始终热心公益事业,为故乡捐资累计500万美元。他不但为仙游县卫生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还参与故乡的经济建设。1957年兴建仙游糖厂时,他就投资10万元支持基建,在当时堪称大手笔,为仙游制糖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93年他被莆田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兴教典范爱乡楷模
乡土情结是每个海外赤子最深刻的情怀。李文涛获此殊荣,当之无愧。当他手捧荣誉证书时激动地说:“我生在仙游,长在仙游,情在仙游,根在仙游!故乡是那么美好,让人向往!故乡是那么亲近,让人牵挂!”故乡最让他牵肠挂肚的是教育,他为振兴故乡教育不余遗力,捐助了巨额资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97年春天,古稀之年的李文涛携着妻子再次踏上故土,他自己也记不清这是他第几次回乡谒祖。知情人说:“李先生在事业有成后,基本上每年都要带着子女回乡谒祖,看看故乡的变化。”此次故土重游,他携老伴登上了金石山,这个自古为登高揽胜、读书讲学之圣地,如今已是仙游一中校址所在地。
金石山上有座造型别致的亭子,亭的基座有一块1995年10月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为李文涛立的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