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1-12-15
“数学是讲道理的,是有用的,我们的教学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孩子真切体会到这种功用,把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埋下一粒种子……”
八年前,柴秀鸿担任襄汾县第一小学校数学团队领头人,向全校师生讲出这段话的时候,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与数学老师们产生了深度共鸣。自此,数学教研团队扎根课堂、教研相长、示范带动,挖掘和引申了“有用数学、有效数学、有趣数学”内涵和外延,用数学老师严谨的爱传递给孩子们人文积淀和情感力量。
“有用数学”的实践
初冬时节,襄汾一小校园里的杨树正被光阴追赶着暂别黄叶,而校园里的老师们却一如既往地充实、热情,弹奏着铿锵的育人乐章。这其中,就包含着数学教研团队以共识和责任重点推进的“有用数学”的实践。每周二上午的小教研,同年级数学教师围绕教学难点,经验,总结得失;隔周进行的大教研,全校60多名数学教师打破年级壁垒,观看名师课堂,进行思想碰撞,探讨课堂联系实际、创新思维模式的路径和“高招”。
一次,大教研上播放了一段名师课堂视频《比的意义》,把抽象的“比”应用在了生活中。课堂设置了一种情境,一家三口焖大米,要把米焖得不软不硬,平时需要2杯米3杯水;可是奶奶要来吃饭,需要多加些米,要做成平常一样的美味,水就必须增加。这就引出了“比”,这个比值是不变的量,在这里是“1.5”,所以奶奶来了需要3杯米4.5杯水,如果爷爷也来了就需要4杯米6杯水,依次类推,只要水和米的比保证“1.5”,就能保证米饭香喷喷,大家吃着都满意。
“让孩子们把这个妙招教给家长,让他们‘指导’家长试着焖一次大米”“咱们上课也可以创设一种生活情境,让孩子去解决,把数学变有用”“讲元角分的时候,除了让他们用现实的元角分去买东西,也可以反过来把元角分抽象到微信和支付宝付款上,反复印证理解讲透”……看完视频后,老师们讨论激烈,收获颇丰,不知谁起了个头儿,“感谢1.5”的声音洋溢在大家自我提升后的喜悦中。
有用的数学不仅表现在学科的有用,成为支撑孩子未来成长成功、创新创造的基础,教研团队还从教育的本质上将其进一步延展,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强调数学教师本身的价值功用,在全体教师中形成广泛的价值追求。每年,教研团队都要分4至6批赴南辛店、汾城下乡送教,骨干教师轮流驻村交流一年,乡镇学校教师到一小驻校培养一年。乡镇老师们认真听示范课、参加教研,从认真备课到反复研讨、精心打磨、推出精品,不但学到了一小数学教研团队“备、研、磨、推”打造完美课程模式,更重要的是从一小老师们身上学到了乐教乐研、以生为本、无私奉献的精神。“乡镇公立小学招生不易,‘一小’帮扶两年后,老师们素质提高了,学校已经能够招满名额了。”汾城小学校长刘鹏飞欣喜地说。
“有效数学”的链接
如果说,“有用数学”的理念支撑着孩子未来的创造力,那么,数学教研团队则把“有效数学”作为支撑眼前成绩、链接家长和社会的途径。“未来的成功很重要,眼前的成绩也很重要,这是对家长的承诺,也是对社会的交代。”柴秀鸿说。
“口算就像弹钢琴,三天不练手就生。”三(9)班的老师曹彩霞非常重视口算,每天下午提前10分钟让班干部在后墙黑板中间的小块地方出10道计算题,孩子们则用5分钟做完后交到讲台上,赶上课前她收走,给学生批改。容易错的,她认真抄在本子上,让班干部下次出题再用上。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计算能力、基础知识日益牢固。这个经验经过数学组“微教研”推广后,利用“碎片时间”强化基础成为老师们提高学生成绩的常用方式。
“提高成绩有窍门,计算练习不可少。”五(6)班数学老师沈英芳与家长达成共识,请家长配合孩子高效学习,每天让孩子做适量的计算练习。她班上的一名转校生,转来之前数学成绩很少及格,家长强迫孩子每天做两份试卷,一学期做五六套题,孩子的成绩依然没有起色。转到沈英芳班上的时候,孩子整天趴在桌子上不说话,老师讲课也不听。沈英芳有意识地给孩子“吃偏饭”,针对性地提升计算能力。一年后,孩子的数学成绩提高了,变得愿意和家长、老师交流。
针对计算对成绩的影响,数学教研组开展了“计算能力与成绩提升”的课题研究,20名老师通过撰写论文、案例分析,强调计算能力的重要性。他们开展了年级间的口算、笔算团体赛、个人赛,以为集体争荣誉的形式,激励每个人练好计算功,增强凝聚力,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更多、更有效提升成绩的探索。教研组先后承担完成了省重点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文化渗透有效策略的研究》,发表了《绽放美丽的思维》《学科相融,音乐跳动思维》等40余篇有推广价值的专业论文。
“有趣数学”的延伸
“谁上来称一称你们带来的熟鸡蛋,几个鸡蛋是一千克呢?”李灵老师用台秤给孩子们讲千克、克等质量单位。孩子们积极举手,被抽上台的孩子调好一千克的刻度,小心翼翼地往秤盘上放鸡蛋,所有人的目光集中在秤盘上,一颗、两颗、三颗……16颗,秤盘稳稳地达到了平衡。
“老师,真的16颗鸡蛋是一千克,课本上就这样说的”“老师课本上说5个苹果是一千克,我们也称一下吧”“老师,让我也上台感受一下”……接下来是称苹果、称桔子,在学生们亲身的感知和讨论中,这些计量单位已经深深刻在他们脑海。
数学的趣味不仅在于它的简洁、理性,还在于它有文化、历史,在于其发展中前人智慧和人格魅力。以此为起点,教研组着手编制一套有文化、有启迪、有思辨、有特色的校本教材,经过反复讨论,他们把书名定为《爱上数学,从阅读开始》。7名省、市、县骨干教师和团队核心成员联手,分年级搜集资料、查证相关知识点、组织编写交流,整整忙碌了一年时间,一套6册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校本教材发放到各年级孩子手中。每周三的活动实践课上,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像阅读语文一样阅读数学,了解“0的故事”“我们身上的尺”“负数的自述”“为什么称未知数为‘元’”……这些小故事、巧妙算法就像时空隧道,孩子们尽情遨游,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奠定了基础。他们还定期开展数学活动课,开心小商店、斗智斗勇“24”点、创意“圆”、环保DIY、魔方、跳棋等,以兴趣为内核,以问题为载体,承担着课程的补充、延伸、拓展。活动课后,孩子们写下数学日记、制作了精美的数学手抄报,原来学数学也可以这么有趣。
有用数学着眼未来,有效数学链接成绩,有趣数学打开主动求知的大门。柴秀鸿说,襄汾一小数学教研组将继续躬耕不辍,创新不已,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助力他们活出精彩人生。(临汾日报郭璞)